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在啦啦隊又摔了一個人之後(之二)


Throughout the 1930s and 40s, women began joining cheer squads
圖片來源:http://www.natemaas.com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幾個問題。到底什麼是啦啦隊?啦啦隊的表演一定要拋來拋去,翻來翻去的嗎?而穿著看起來像啦啦隊的衣服翻過來拋過去就是啦啦隊了嗎?關於這問題我們可以試著從「歷史」的角度先來釐清。

        想到啦啦隊,美國一定是大家心中浮現的第一印象。於是我們參閱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啦啦隊組織 International Cheerleading Union, ICU,在其官方網站中一份關於啦啦隊的逐年歷料,並試著從這份啦啦隊的歷史資料中釐清這些費解的問題。

ICU Cheerleading History: http://cheerunion.org/Content.aspx/History

The 1899 University of Kansas Cheer Squad
圖片來源:http://www.natemaas.com

Prior to 1898: Setting the stage for Cheerleading
        The history of cheerleading is closely tied to the history of spo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e. American Football, Basketball and even Rugby), its sporting venue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overall crowd participation at many athletic events.

        上面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啦啦隊的歷史與美國團隊運動的歷史,特別是美式足球與籃球的發展歷史,以及比賽活動的觀賞息息相關

A 1909 Ohio State Cheerleader
圖片來源:http://www.natemaas.com

1898: Birth of Cheerleading
        As a resul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ep club” students developed a new plan to further involve their crowd in order to win their final game on 2 November 1898 versu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As later quoted in the 12 November 1898 edi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tudent publication “Ariel”:

        上面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啦啦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8年,也就是說,啦啦隊至今已經擁有超過一百多年以上的發展歷史。

University of Maryland’s cheerleaders whip up the crowd at a 1937 game
圖片來源:http://www.thedaily.com

        In 1974, the former General Manager and Vice President of NCA, Jeff Webb, founded the Universal Cheerleaders Association (UCA) to teach higher levels of skills to cheerleaders around the United States.   Cheerleading specific skills (partner stunts & pyramids) were introduced to make cheerleading more entertaining, thus augmenting cheerleading’s traditional leadership function; a new era of cheerleading begins.

        上面這段文字告訴了我們,是 Jeff Webb 與 Varsity 集團把體操家族的技術動作帶入了啦啦隊。


        總的來說,回顧這份 ICU 編撰的啦啦隊編年史的段落告訴了我們,啦啦隊發展至已今超過 100 年以上,直到 1974 年,Jeff Webb 創立了 ( Universal Cheerleaders Association, UCA ) ,才把更多高難度的技巧動作以及體育運動元素帶進了啦啦隊裡,從此啦啦隊更增添了娛樂性與可看性。

        同時,我們可以知道一件在這些文字裡沒有明說,但隱約透露出來的事,那就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啦啦隊有近 70 年以上的時間是沒有拋人,沒有舉人,沒有翻來翻去的一項活動,這是原生於美國運動文化中的啦啦隊,屬於真正美國精神的啦啦隊。

George W. Bush was the head cheerleader during his high school days
圖片來源:http://www.natemaas.com

        甚至在早期只有男性能參加,同時也只單純的站在場邊或觀眾席前單純的吆喝著。直到 Jeff Webb 為了他的商業利益 (註1),將啦啦隊變的更具有娛樂性以及可看性,並舉辦比賽,甚至推上體育頻道的全國聯播。透過媒體的放送連結傳遞到世界各地,也就是我們現今看到的啦啦隊樣貌。

但,這還是啦啦隊嗎?這還是美國運動文化的啦啦隊嗎?


未完,待續......


註1:請見 Jeff Webb 在昆尼皮雅克大學案中的證詞,詳文可參閱以下連結

啦啦隊是一項「運動」嗎?-昆尼皮亞克大學訴訟案
http://mrallenyang.blogspot.tw/2011/10/blog-post_20.html


在啦啦隊又摔了一個人之後(之一)


Jamie Woode's fall 


別擔心,這是在啦啦隊發源地,美國。

        在這個月中的週二 ( 11/13) 的一場 NBA 比賽中,一名奧蘭多魔術隊 ( Orlando Magic ) 的技巧啦啦隊員 Jamie Woode 在實施一次立肩拋投過程中不慎向後墜落著地。這是繼密西根州立大學啦啦隊員 Taylor Young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在去年底,從同樣立肩動作的位置,向後墜落在 Breslin Center 的木質地板後,又一起啦啦隊員在表演中墜落硬質地面事件。同樣向後一栽,奧蘭多的 Jamie 沒密西根 Taylor 那麼的幸運,這一栽,造成了 Jamie 三節脊椎骨以及一根肋骨的骨折。

Jamie Woode suffered three fractured vertebrae and a broken rib


Taylor Young's fall

        巧合的是,不到一週的時間,Jamie 的母校佛羅里達大學 ( University of Florida, UF ) 隨即禁止該校的啦啦隊員在場邊實施體操騰翻與技巧動作。

UF grounds cheerleaders

        多數的 UF 啦啦隊員把這改變的導火線指向週二魔術隊比賽的受傷事件。因為受傷的那名上層曾經是 UF 啦啦隊的一份子,如果單以 Jamie 與 UF 的關聯性來看,校方這改變的決定似乎是有那麼一點點牽強。

Laura Adams broke her Achilles tendon

        但我們把時間再往前推一些,就在去年  11/25 日,UF 啦啦隊員 Laura Adams,在主場 Stephen C. O’Connell Center 的籃球比賽中實施騰翻動作時拉傷了她的阿基里斯腱。

        綜合上面這兩起事件來看,似乎點出了一個目前啦啦隊在美國發展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非軟性地面上表演時(木質或其他硬地板),即便像 Laura 那樣正常的動作實施過程中,仍存有無可避免的嚴重傷害風險。何況像是 Jamie 與 Tayler 那樣的非正常的意外事件。

        同時,這些事件也令美國人再次深入思考了另幾個嚴肅的問題。到底什麼是啦啦隊?啦啦隊的表演一定要拋來拋去,翻來翻去的嗎?而穿著看起來像啦啦隊的衣服翻過來拋過去就是啦啦隊了嗎?



未完,待續......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數據要看清楚!(之二)AACCA 沒有告訴你的事


AACCA 只告訴你啦啦隊傷害發生率很低

        在前一篇文章我們提到了 AACCA 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引用的研究報告,並利用該研究報告中的部分數據,提出了目前啦啦隊在運動傷害的發生率是相對低的說法,試圖告訴大眾啦啦隊是安全的。但在仔細比較相同研究中的一些數據後,這篇研究其實隱約告訴了我們,啦啦隊是非常「致命」的一項運動,只是 AACCA 沒告訴你罷了。

傷頭傷腳不一樣!
        
        從上面的圖片來看,AACCA 簡單的將這篇研究中的一個統計數字,也就是在 1000 次運動員出席人次中(分為練習, Practice 與競賽, Competition)會發生幾次「整體運動傷害事件」。AACCA 很細心的將這篇研究中各運動項目的「整體傷害發生數據」製表比較後,發現啦啦隊在「千次傷害事件發生率」相對低了很多(只比女子游泳高一點點),因而提出啦啦隊很安全的說法。但是否真如 AACCA 的文章中所說的如此呢?我們可以慢慢的看下去。

        雖然都是運動傷害,但仔細想想,無論是發生的嚴重程度,或是受傷部位的不同,運動傷害對選手的影響還是很不一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手指吃蘿蔔跟大腿肌肉拉傷那個比較嚴重?腳踝翻船跟閃到腰那個比較嚴重?「蹬」到膝蓋跟敲到手肘那個比較嚴重?炸背跟插頭那個比較嚴重?以及腦震盪跟脊髓損傷那個比較嚴重?但在 AACCA 引用的數據中,這些傷害無論大小、部位以及嚴重程度都被化約成一次運動運動傷害事件。

        再回過頭看,AACCA 用了「整體運動傷害事件」發生數據,來陳述啦啦隊傷害發生率很低的論點,初步看起來似乎是可喜可賀,從這點看來,美式足球的確非常的危險。但我們必須要更進一步的比較其他的數據以後,才能確定能不能開香檳、放煙火慶祝啦啦隊是一個跟游泳差不多安全的運動項目。同時間,這篇研究也很貼心的也做了傷害發生部位 ( Body Site ) 的分項數據,能夠讓我們更進一步的釐清,到底那個才是真正影響運動員生涯或生命的傷害事件及統計數據,在看完各項目的傷害部位比較後,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可怕的美式足球

        在看完美式足球的頭頸傷害發生比例(上表),再看看啦啦隊的頭頸傷害發生比例後(下表)

真不知道 AACCA 哪來這股勇氣
還理直氣壯的告訴大家啦啦隊是很安全的?

        與啦啦隊相比,在「整體傷害發生數據」稱霸的美式足球在頭部與頸部運動傷害發生比例與啦啦隊相比真的是有待努力。啦啦隊 無論是在比賽時 ( Football : 24.2% vs Cheerleading : 62.5% ) 以及練習時 ( Football : 22.7% vs Cheerleading : 46.7% ),頭部傷害的發生比例都是美式足球的一倍還有找。若不是啦啦隊有強度較低的表演活動 ( Performance : 20% ) 拉低了頭部整體傷害發生比例的平均值 ( Overall ),要不然單單對照比賽與練習啦啦隊的數據會是很可觀的。

        雖然啦啦隊頸部傷害的發生率為很漂亮的「0」,但很有可能是因為美國高中啦啦隊比賽本來就比較少,再加上抽樣出的 70 所學校不見得每間都會參賽,因而大大的降低了本研究中啦啦隊在競賽分類呈現出的數據,而美式足球比賽場次的總量卻是比啦啦隊多很多,因而大大增加了研究中競賽部分的傷害數據。若對照頸部整體 ( Overall ) 的傷害發生比例來看,啦啦隊還是比美式足球還要來的厲害許多 ( Football : 2.4% vs Cheerleading : 4.1% )。

比美式足球更....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數據要看清楚!(之一)抽樣

真的?假的?或是望文生義?      
圖片來源:http://www.cheersafety.org

        最近在一個「號稱」推廣啦啦隊安全,附屬於 Varsity 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AACCA (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eerleading Coaches and Administrators ) 在它的官方部落格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許多篇研究結果與數據,來鋪陳目前啦啦隊的發展有多安全。而這篇文章的也暗示了一個非常令人玩味的結果,並引用了一篇研究報告的結果指出,目前啦啦隊的「運動傷害發生率」比許多運動都要來的低,僅比女子游泳高一些些!這與許多目前的研究結果都大相逕庭背道而馳,於是這不免又引起我耙糞的癮頭......

運動傷害發生率研究原文連結:
http://www.nationwidechildrens.org/cirp-rio-study-reports

啦啦隊受傷率只比游泳高一點點耶!
http://www.cheersafety.org/

        於是乎找出了這篇研究的全文來看一看。這是一篇洋洋灑灑 210 頁,抽樣調查了許多運動項目的傷害發生率的專案研究報告。然而一篇調查研究結果固然重要,但如何產生這些研究結果的過程卻是更重要的。在看不懂一大堆敘述研究結果的英文前,我們可以先看看幾個重要的 Key Word....


首先,我們就從樣本的選取 ( Sample ) 開始看起。

        本篇研究對於所有運動項目樣本的選擇分別採取的「Random Sample,隨機抽樣」以及「Convenience Sample,方便抽樣」,如上圖 紅框 處。既然提到了抽樣,我們就不能不提到統計。

         提到統計學,抽樣當然是接觸統計觀念的第一步,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卻會對研究結果有著動搖國本的影響。而抽樣最常被使用就是「隨機抽樣」,也就是我們最常使用的「抽籤」。簡單的說,隨機抽樣可以說是「亂槍打鳥」。每隻鳥在空中亂飛,獵人扳機隨便扣,打到什麼就是什麼。也就是個個有機會,但個個沒把握。所以統計課本上會說「隨機抽樣是嚴格按照隨機原則來抽取樣本,同時樣本全體中的每單位都有擁有相同的被選取機率。」

        然而本篇研究還使用了另一種抽樣方式「方便抽樣」。方便抽樣簡單的說就是手邊有什麼樣本就用什麼樣本,方便就好。所以統計課本上會說,「方便抽樣並不是嚴格按照隨機原則抽取樣本,而是根據調查者的主觀經驗和主觀判斷選擇樣本的。」

同時,統計課本還會說:

        與隨機抽樣相比,雖然「方便抽樣(非隨機抽樣)」的代表性較差,提供的資料訊息較為零散,比較難從樣本調查的結果準確的推論母群體的樣貌。但是,由於它非常簡便易行,並能通過對樣本的調查而「大致」瞭解總體的某些情況,對調查研究工作很有啟發性。因此,它適用於那種調查對象的總體難以具體界定,以及不需要準確推斷總體情況的調查。

        從這篇研究看來,在啦啦隊這項目的抽樣也同時使用了「隨機抽樣」以及「方便抽樣」,並且方便抽樣的樣本數比隨機抽樣要來的多一些(約多了 50%)。或許是因為運動普及性的關係,在運動項目分類中分為「Original Sports」以及「New Sports」的分類中,如上圖 藍框 處。「Original Sports」所有運動項目隨機抽樣的樣本數都比方便抽樣要來的多(有些項目還是多很多),而幾乎所有「New Sports」中的運動項目方便抽樣的樣本都比隨機抽樣要來的多(就算是少也只是少一個而已)。對照前面統計課本告訴我們的,本篇研究的結果資料在 Original Sports 的數據結果應該會較具有「代表性」,而 New Sports 的數據結果比較適合當參考。

        先不論抽樣方式對於研究樣本總體的代表性,從抽樣數量的觀點來看,僅僅 70 所高中學校的樣本數(橘色框框處)很明顯是無法代表目前美國所有的啦啦隊參與者的。並且以校園內的場邊助陣啦啦隊為樣本主體的推論結果,是否能與性質完全相異的 All Star Cheerleading 一體概括?所以這篇研究先天在啦啦隊項目取得的樣本總數,就已經很明顯的不足以代表所有啦啦隊的參與群體,特別是目前美國啦啦隊參與人數的主體;再加上前面提到,超過半數的參與者樣本並不是以隨機的方式取得,使得這「低受傷率」的數據結果無法有力的解釋啦啦隊目前在運動傷害中真實的樣貌。再回頭對照統計課本的說法,這結果真的只能「僅供參考」。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研究結果的數據「僅適用於高中校內場邊助陣的水準層級」,根本無法完全套用在全美國參與人數最眾多,同時也是 Varsity 大金庫的 All Star Cheerleading。同時這樣本也無法適用在我們台灣目前的發展環境與技術水平?充其量只是我們擁有相同的 Cheerleading 的字眼,完全無法擁有這麼美麗的數據。同時這篇研究報告並沒有具體的文字說明啦啦隊是相對安全的運動項目,只是呈現出研究者抽樣過後「僅供參考」的數據而已。同時仔細看這份研究報告啦啦隊的部分,我們將會發現更驚人的事實....

所以這篇文章,
充其量只是 AACCA 在說服其追隨者的一套話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