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啦啦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啦啦隊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進奧運」是夢想的,「進」奧運卻是現實的

《 Olympic Agenda 2020 》Recommendation 9 

        去年底 ( 2014 ),IOC 在摩洛哥的臨時大會中,96 位委員破天荒的全數通過《 Olympic Agenda 2020 》奧林匹克 2020 提案書裡的 20+20 條改革提案。其中的第九條提案中註明,未來奧運不再以大項賽事作為限制(目前為 28 大項),而是以競賽數(310面金牌)以及參賽人員總數(10500人)作為限制門檻。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圖片來源:http://www.kcet.org/updaily/socal_focus/8969_Ceremonyb.jpg

        從公認商業化成功的洛杉磯奧運開始算起,奧運參與人數與金牌數逐年顯著的增加,到 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時運動員人數已經突破萬人,接著 2000 年雪梨奧運發出的金牌數站上了300 面。


        其後奧運會的規模就像回不去的瑞凡一樣,在 300 面金牌以及 10500 運動員參與的數量間徘徊,但近幾屆奧運主辦國並未因此帶來預期的經濟效應,甚至因而拖垮了國家財政。所以這次總量管控的提案,將會是替未來申辦奧運國家,不用再為了面子問題,因而打腫臉充胖子的解套方法。

但這跟啦啦隊的關連又在哪?


當然是常用來當口號的「啦啦隊進奧運」!

進奧運是所有運動項目的夢想,也是我們常用來鼓吹運動員參與這項運動的遠大目標之一。

        這次通過的改革提案中,IOC 首先取消了 28 大項的限制,「啦啦隊進奧運」似乎露出了一點點曙光。因為再也不用為了進奧運,扒著個所謂正式組織當個可憐小媳婦,也不用放到運動舞蹈組織變其所屬。

        再者,310 面金牌的上限,對照 2016 里約熱內盧奧運即將發出史上最多的 306 面金牌,看起來啦啦隊似乎又多了些空間。

        雖然這兩道曙光看似照亮了啦啦隊發展的前方路,但修正提案最後一個關鍵數字 10500 的總人數上限,以及自 2000 年雪梨奧運後各屆的參與人數都超過的狀況,在總量限制的前提下,我們幾乎可以斷定,未來的奧運會,將不容易騰出多餘的空間來容納新進團隊競賽項目。

怎麼說呢?


        從 2012 倫敦奧運飛踢掉了棒球與壘球,及橄欖球以人數較少的七人制重返 2016 里約熱內盧奧運,再加上這次限制選手參與總人數上限的改革方案,有意無意,IOC 的這些決策確實壓縮到團隊競賽加入奧運會的空間。

        以這次的改革提案看來,雖然未來的奧運會還有一點點空間可以加入新的競賽項目(306 → 310 面金牌),比照近幾屆的參與人數,甚至必須縮減規模至 10500人。

        也就是說,未來有哪個團隊項目能把近幾屆既有的團隊項目飛踢出去,包括籃球(5)、足球(11)、曲棍球(11)、排球(6)、水球(7)、手球(7)、水上芭蕾(8)在內。(括號內為該單項上場比賽人數)。

        誰就有可能成為 2020 後奧運的新進項目。


        如果以啦啦隊目前的成隊規模( 約16-24 ),要飛踢掉的既有項目不止一個,更何況棒球極有可能在 2020 東京奧運再度回歸。

        我幾乎可以很確定的說,不管用哪種名稱、方式、賽制與面貌,啦啦隊(或類啦啦隊的任何形式競賽項目)要進奧運,在 2020 年前的機率會是 "0"

        而 2020 之後,若沒任何大變動(如外星人入侵後接辦奧運或隕石撞地球毀滅後的重生之類的...),啦啦隊進奧運可能性應該也不會太高。

        從近幾屆奧運主辦國賽後的狀況,以及本屆臨時會破天荒大動作的全數通過這 40 項改革方案,顯示出 IOC 的改變決心。並且,IOC 朝令夕改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到 2020 前還有 5 年,我們可以思考,是不是要再花 5 年的時間來爭一個連摻在一起都不會變成撒尿牛丸的笨蛋?



        或是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我並沒有修讀過國際體育組織與現勢,但我去 google 了一下很多學校的課程大綱,大概談的都是一些 google 都可以告訴你的過去式。

        雖說鑒往可知來,但世界卻一直在用你想像不到的方式在改變,許多的現在進行式甚至是未來式,還須靠多方蒐集資訊與瞭解,很難只抱著過去課本學到的資訊來判斷。

當然,最重要的,是願不願意去承認與面對。

A ruined fountain in the Olympic Village.

        網路資訊與言論自由時代,各自表(比較常用的是「述」,是要捲舌的),但是基於老師教練良知,我還是把我蒐集到資料以及判斷與大家分享。

同時,這些資訊也都是完整確實的。

         從這些資料看來,無論時間遠近,啦啦隊或「類啦啦隊」的任何競賽類型要進奧運,很可能只是個美麗燦爛的粉紅色夢想。說這些並不是阻止我們去追逐夢想,只是不太希望追逐夢想的努力與熱情,在一個可預期的泡沫上,放上太多重量。

因為每一個人的熱情與努力,真的很珍貴,不要浪費。

        所以,這次改革提案的通過,將會使得「啦啦隊進奧運」變成是一個根本不再需要被討論的 - 假 ‧ 議 ‧ 題!這也就無所謂國際間那些合縱連橫的紛紛擾擾,而國內外都應團結一致往前邁進的這類言詞,將僅僅只會是一句振奮人心的口號。

顧好國內的基層吧!


        就算松山高中,泰山高中沒有出國比賽拿金牌,冠軍金盃與 20 連勝會是他們記憶中最美好的一段;就算明道大學,國立體大的水準跟美國 NCAA 有段差距,隊史首冠以及甲二級回歸一路上的點點滴滴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


        專注發展國內並非不願國際接軌,閉門造車。只是要先釐清,接到的是軌還是鬼?

        倘若主張啦啦隊是一項運動,並希望用*運動*的角度與專業來看待它。那完備現有競賽制度,將會是一個務實的努力方向。先不提國際的選邊站,國內競賽的紛擾至今仍無具體的解決方法(特別是現在的選手很單純,只想要公平透明的比賽,我們也都曾經是過來人),但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甚至演變成期待著每年來看這場年度鬥爭大戲。

       但這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個 5 年?

        在 2020 前,還有一個 5 年,可以選擇繼續努力的追逐一項假議題,或是務實的從教育角度出發,以一套相對公平合理的賽制,做著差不多的事,來發展國內的學生競技運動。

        在互有輸贏的公平合理競賽制度中,不僅學習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的運動家精神,也透過競賽留下來的數據,具體的保存每位選手生涯中每一分的熱情的回憶。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能有多少個 5 年?


2015 年是 NCATA 第 5 個賽季,今年共有 11 支隊伍進行 29 場的巡迴比賽,在 2010 年草創之初 NCATA 只有 4 支隊伍。

NCATA 競賽的六回合(event)分別是(點擊連結可開啟各回合簡介)

指定動作回合(40分) Compulsory
技巧回合(30分) Acro
金字塔回合(30分) Pyramid
拋投回合(30分) Toss
騰翻回合(60分) Tumbling
團隊流程(110分) Team Routine

滿分 300 分

最先登場的指定動作回合是菜鳥最好的舞台,
畢竟,要求剛門的菜鳥要在第一年立馬追上有學長姐的水準才能上場比賽
的確是有點強人所難


技術動作採回合分立,依賽制安排的順序實施
沒有強迫式的連續動作,在相對體力充足狀況下
選手可以專注做好每一個動作細節,安全性相對提高
真正達到「追求動作極致完美」的目標
而不是鄉愿的只求「全上」就好!

同時,動作完成高下立見,
裁判給分清楚明確,爭議會降低很多

雖然少了 2:30 down up 連走的緊湊動作
但可以想像那賽程中領先隊伍突然的連續失誤造成落後的低氣壓
隨後靠著連續大招追回失分的起伏劇情

應該也不會輸太多才是
而且這也是 2:30 永遠無法體會的

不忘本的「流程」佔了剛好超過 1/3 多一點點的最大配分比重(110分/300分)
保留了原有的 2:30 流程
1/3 的總分比例也降低了黑箱對總成績的影響力

各回合累積的分數
絕對比只用一晃眼 2:30 來決定一支隊伍一整年的努力成果要來的公平


分立的回合,使得教練、訓練人員需求量增多
教練團存在就有其必要性,同時真正各司其職
各組助理教練顧好組選手得分供總教練調度

教練不光只是平時出張嘴吼著罵聲叫選手練
然後上 Youtube 抄一抄動作後讓選手嘗試再摔一摔
最後比賽時蹲在角落眉頭深鎖
演的好像很緊張這樣

除了規劃、執行、監督與考核日常訓練
在比賽前與教練團開會安排各回合選手次序,繳交出場名單
比賽中依次給予出場選手叮嚀鼓勵
或是微幅落後時,立馬調度追分大招出場追分
又或是在大幅領先或落後時
立馬叫暫停改由二線選手出場
一方面保留主將體力面對之後的比賽
二方面也可增加二線選手經驗
說不定下個初生之犢就這樣被發掘了


瞬息萬變的臨場調度,讓「教練」回歸團隊運動競賽的本質
在比賽時發揮運籌帷幄功能,
盡可能的在競賽過程中不斷調整策略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
而不僅只是一位在場邊眉頭深鎖
對場上發生的一切都無能為力的觀眾

競賽分回合實施,裁判需求增多
每場比賽藍墊子前面一字排開不會再都是那些老面孔

回合分立也自動將裁判劃分專業
菜鳥裁判同樣可從指定回合入門
再分別取得各單項評判資格後,最終取得團隊流程評判資格
如此一來,教練講習活動將會辦不完

供需市場建立之後
擁有資格的裁判將會有大量的比賽可以發揮專業

同時回合輪替的裁判安排
會將黑箱的影響因素降到最低

並且,在轉型的過程中
老面孔可頒發直升「團隊流程裁判」的禮遇

就算老蕃癲亂給分
1/3 的配分比重平均下來,影響力也會降低

若同場再安插幾個真正的專業裁判進去
數學方法會讓這制度給了面子,又不輸裡子


各回合實施選手的得分即是個人的生涯累積
不同於 2:30 一年一次大拜拜,拜完即洗牌重來的任務編組形式

選手追求生涯累積的榮譽
會是選手留下來最強的內在動機

同時,你不是最秋最屌的選手也沒關係
就算無法在競賽場上閃耀
累積的數據也能讓你發光
因為憑著天賦恃寵而驕的跩哥
在這套賽制裡會是劃過天際那最美的流星

這也是運動教育中「獎勤不獎強、罰懶不罰弱」的最好展現

有了大量數據之後,除了團隊名次之外
可以設立真正代表個人努力的獎項

舉凡是 MVP,底層王、中層王、上層王、騰翻王、空拋王、新人王
甚至是隔壁老王

只要數據能夠呈現出一個絕對,且難以取代的努力成果
想要什麼王,就有什麼王

「王」不再是用比誰秋,或是用 Facebook 點讚的數量來選出

新隊伍出賽沒名次不用抱在一起哭哭
有意義的分數,就是代表你隊伍的能力價值,也是最好的努力目標

同時,分立的回合會告訴你哪裡沒做好,哪個環節有問題
教練團有了補強的方向
也讓明年再加的油也知道該加到哪裡去


有了數據,累積得分也可成為評價選手最客觀的證據
而非教練的主觀感受或個人私心
也可排除掉現今選拔制度中常常選出來的那神來一筆不定時炸彈

還有很多很多好處,用運動的邏輯來想就通了

用運動的邏輯來規劃,不用大聲嚷嚷
就算是外行人,也會把你當成是一項運動

一樣的舉來飛去
少了點誇張的表演動作與聲光效果
多了些「競技」運動的元素
順便也解決了多年來一直無解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啦啦隊
啦啦隊應該是#︿%&*!@#%(以下無止盡戰文,略)

所以
還是啦啦隊最好!
還是啦啦隊最好!
還是啦啦隊最好!
(因為很支持,所以講三次)

這我不能否認,因為,這也不是肯德基!

但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受過這一套賽制洗禮的選手
回來跳 2:30 的流程的話

會差到哪裡去?
會差到哪裡去?
會差到哪裡去?
(因為很重要,所以問三次)

如果今天有一項新產品,使用者不用花太多功夫就能上手
有效的解決了一些舊產品使用上的老問題
同時提供了一些新的使用感受

那舊產品的競爭力在哪裡?

5 年,可以選擇做一些看似陌生但又好像很熟悉的事
也可以選擇在一些無意義且無止盡的爭吵聲中度過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啦啦隊已知的未來(之七)回歸本質。加油,好嗎?


        這是在超級星光大道中,小胖老師最愛講的一句話,這也是這份協議看到現在腦中閃過唯一的一句。

        因為,2015 年以後的啦啦隊世界錦標賽,將不會有「小組技巧」的組別,只有 16 個人以上的大組可以比;大組的流程中,也不會有我們現在所謂的難度動作。因為金字塔可以疊人,但不能疊太高;要疊高,底層人要很多人;三層不能翻上去,只能直直的爬上去或丟上去;體操可以翻,但後空最多 1 圈,轉體最多 2 圈,但口號跟道具則是 all you can use,而且鼓勵你用到你爽為止,並且 2017 年以後,如果 ICU 還繼續領導著世界啦啦隊,並且還想待在 SportSccord 的話,咱門台灣的賽事也必須比照辦理。


        這樣的啦啦隊,一點點的簡單技巧,帶著很多的口號、手部動作、道具與場邊呼應,很符合 1980 年代 Varsity 發跡(財)前,大學校園中美式足球場旁邊那聲嘶力竭吆喝著,帶領著群眾替自己學校加油的啦啦隊形象,那才是在百年歷史中佔有大部分形象的啦啦隊,屬於美國文化中的啦啦隊。

        自此之後,若 ICU 持續領導著啦啦隊的發展,啦啦隊將會脫胎換骨,回歸到最純粹的本質 ㄧ「加油」

但最後回歸了啦啦隊的本質,真的只剩下了「加油」,好嗎?


啦啦隊已知的未來系列

(之一)歡天喜地大躍進...嗎?
(之二)脫胎換骨
(之三)小組,一路好走!
(之四)R.I.P. 立肩!
(之五)bye bye,rewind!
(之六)The Final Coundown
(之七)回歸本質。加油,好嗎?

啦啦隊已知的未來(之六)The Final Coundown

The Final Coundown...

       前幾篇簡要說明了協議第 6 條與第 8 條的內容,以及可能對啦啦隊帶來的改變。FIG 如庖丁解牛般,一刀刀流利的把啦啦隊的精彩元素一個個華麗的切去。

但其實還沒結束,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剛才跳過的第 7 條。


「沒有 FIG 的書面同意,ICU 不得新增任何新競賽組別。」

       這一句,講直接一點,等於正式宣告自 1980 開始發展至今,充滿著高難度精彩炫目技巧、舞蹈與流程編排的現代競技啦啦隊死亡。

       FIG 透過這份協議,限縮現行的組別的參賽人員規模,明確的訂出競賽必要元素,以及降低目前技巧的實施難度後,更進一步的連 ICU 新增組別的權利也限縮住了。

這是 FIG 對過去將近 30 多年來啦啦隊竊取體操動作的反撲。

       雖然 FIG 把肉拿了回去,但其實非常好心留了口湯給啦啦隊喝。在第 7 條後面又提到,假使新增的競賽組別符合協議條文第 1 條、第 12 條以及第 8 ,9 ,10 條的規範下,ICU 是不需 FIG 的書面同意即可新增組別。

真是佛心來著唷!啊嘶 ~~~

啦啦隊已知的未來系列

(之一)歡天喜地大躍進...嗎?
(之二)脫胎換骨
(之三)小組,一路好走!
(之四)R.I.P. 立肩!
(之五)bye bye,rewind!
(之六)The Final Coundown
(之七)回歸本質。加油,好嗎?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六)團隊流程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Team Routine 3-16-13

奧勒岡大學「團隊流程」回合競賽實況


Event 6 – Team Routine (possible 110 points)
技術回合 6 – 團隊流程(本技術回合總分共 110 分) 

        The team routine is the biggest single event, scoring-wise. This event includes 20-24 athletes in a 2.5 minute routine set to music.
        團隊流程是競賽結構中得分比重最高的一個回合。參賽隊伍以 20-24 名隊員實施一套配合音樂編排之 2:30 秒技術流程。

Here are the requirements:
以下是流程的指定技術項目

36 acro elements (20 points)
36 組次技巧實施(20分)

6 tosses (20 points)
6 組拋投技巧實施(20分)

5 pyramids, 2.5 high (20 points)
5組三層2.5段金字塔實施(20分)

1 jump/standing tumbling pass per athlete (20 points)
每一隊員須實施一次跳躍與一次原地騰翻(20分)

1 running tumbling pass per athlete (20 points)
每一隊員須實施一次助跑騰翻(20分)

Teams are also scored in:
以下項目同時併入計分內容

Dance (5 points)
舞蹈(5分)

Routine Construction (5 points)
流程編排(5分)

Teams can also add more elements to their routines as they see fit.
參賽隊伍得依照流程編排增加技術元素。

The maximum score in each meet is 300 points. Highest combined score after all events wins the meet.
所有競賽回合加總滿分為 300分。各回合實施結束後之得分加總高者勝出。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五)騰翻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 Tumbling Round 4-2-13
奧勒岡大學「騰翻」回合競賽實況


Second Half
下半場

Event 5 – Tumbling (possible 60 points)
技術回合 5–騰翻 (Tumbling)

The tumbling event consists of 6 heats, each of which are worth a possible 10 points.
參賽隊伍分別實施六回合,不同「指定動作項目」,滿分為10分之騰翻動作


Heat 1: Double – Two athletes perform a synchronized identical pass.
回合 1:雙人回合(Double):兩名實施人員同步實施相同騰翻動作。

Heat 2: Triple – Three athletes perform a synchronized identical pass.
回合 2:三人回合(Triple):三名實施人員同步實施相同騰翻動作。

Heat 3: Quad – Four athletes perform a synchronized identical pass.
回合 3:四人回合(Quad):四名實施人員同步實施相同騰翻動作。

Heat 4: Single Ariel Pass – Must have one flip besides the final flip of the pass.
回合 4:連續空翻回合:須在結束空翻動作結束前實施一項空翻動作。

Heat 5: Six Element Single Pass – Must have six skills including the final skill.
回合 5:六項技術騰翻回合:含結束動作在內,於單趟騰翻中實施六項騰翻技術動作。

Heat 6: Open Single Pass – No requirements

回合 6:自選動作回合:無特殊規範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四)拋投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Toss 3-16-13
奧勒岡大學「拋投」回合競賽實況

Second Half
下半場

Event 4 – Toss (possible 30 points)
技術回合 4 – 拋投(本技術回合總分共30分)

This event consists of 3 heats, each of which are worth a possible 10 points.
各參賽隊伍分別實施三回合,包含不同「指定動作項目」之空拋動作。

Heat 1: Skill executed in layout position
回合 1:須實施包含「直體後空 ( lay out )」之空中動作。
Heat 2: Two synchronized basket tosses
回合 2:須同步實施兩組相同之空拋動作。
Heat 3: Two skills performed during the toss
回合 3:實施兩組自選空拋自選動作。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三)金字塔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Pyramid 3-16-13
奧勒岡大學「金字塔」回合競賽實況

Event 3 – Pyramid (possible 30 points)
技術回合 3 – 金字塔(本技術技術回合總分共30分)

        Each team has 60 seconds to perform two 2.5 high pyramids which include entry, 2.5 high structure and dismount. Each pyramid is scored seperately.
     
       各參賽隊伍在時間 60 秒內實施兩組 3 層 2.5 段的金字塔團隊動作,60 秒需實施包含進場、實施與拆解著落。兩組金字塔之為各別獨立評分。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二)技巧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Acro 3-16-13
奧勒岡大學「技巧」回合競賽實況


First Half
上半場

Event 2 – Acro (possible 30 points)
技術回合 2 – 技巧(本技術回合總分共30分)
     
        The acro event includes 3 heats, each 45 seconds long. Each heat ha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but the actual stunt routine is unique to each team. Each heat is worth a possible 10 points.
     
        技巧技術回合包含有三個子回合,各子回合實施時限為45秒。各子回合有其指定元素。各參賽隊伍須實施包含有指定元素之自訂流程,各子回合之滿分為10分。

Heat 1: Required Flipping Skill, 5 elements
子回合 1:包含有5項迴旋元素之技術動作。

Heat 2: Required Twisting Skill, 6 elements
子回合 2:包含有6項旋轉元素之技術動作。

Heat 3: Required Release Skill, 7 elements
子回合 3:包含有7項離手元素之技術動作。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一)簡介 & 指定動作回合

        2:30,幾乎是目前大部分啦啦隊隊員一整年努力的目標,過程充滿了理想、熱情、努力與汗水,一群人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邁進,過程中無數個故事的起承轉合,在隨著名次揭曉時的絢爛高潮後,歸於平淡。這短短的 2:30,承載著眾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汗水與淚水的累積,多少的衝突與合作,以及多少的傷痛與忍耐,參與其中的每個人就像是親身演出了一季真人實境秀。這戲劇化的過程,也是讓人著迷之處。




        現在,一個新的組織「NCATA」提出了一個新的競賽模式 -「Acrobat & Tumbling, A&T:技巧騰翻」,正開始顛覆我們對於原有啦啦隊競賽的邏輯。






NCATA
        National Collegiate Acrobatics and Tumbling Association, NCATA:美國大學技巧與騰翻協會,是由 6 所大學所共同創立的一個運動組織,同時該組織提出了一項新興的體操運動競賽模式。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亞茲薩太平洋大學
University of Oregon 奧勒岡大學
Fairmont State University 費爾蒙特州立大學
Baylor University 貝勒大學
Quinnipiac University 昆尼皮亞克大學
University of Maryland 馬里蘭大學


        其提出的競賽模式將我們現今所謂「啦啦隊的元素」給拆開來,以對抗 ( head to head ) 的模式進行,將指定動作、金字塔、舞伴特技、空拋、騰翻與團隊流程一共 6 項的技術回合 (event) 分開來實施。比賽為上下半場進行,各半場有三個技術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Compulsory 3-16-13 

奧勒岡大學「指定動作」回合競賽實況


First Half
上半場

Event 1 – Compulsories (possible 40 points)
技術回合 1 – 指定動作回合(本技術回合總分共40分)

        Teams perform the exact same skills in four different heats, each heat is worth 10 possible points:

        參賽隊伍分別實施完全相同之「技巧」、「金字塔」、「空拋」與「騰翻」…等技術動作,各子回合之滿分為10分。

Heat 1: Acro Heat
子回合 1:技巧回合

Heat 2: Pyramid Heat
子回合 2:金字塔回合

Heat 3: Basket Toss Heat
子回合 3:籃形拋投回合

Heat 4: Tumbling Heat
子回合 4:騰翻回合

指定動作回合藉由實施相同技術,以評量參賽隊伍之基本技術能力基準。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數據要看清楚!(之二)AACCA 沒有告訴你的事


AACCA 只告訴你啦啦隊傷害發生率很低

        在前一篇文章我們提到了 AACCA 在一篇部落格文章中引用的研究報告,並利用該研究報告中的部分數據,提出了目前啦啦隊在運動傷害的發生率是相對低的說法,試圖告訴大眾啦啦隊是安全的。但在仔細比較相同研究中的一些數據後,這篇研究其實隱約告訴了我們,啦啦隊是非常「致命」的一項運動,只是 AACCA 沒告訴你罷了。

傷頭傷腳不一樣!
        
        從上面的圖片來看,AACCA 簡單的將這篇研究中的一個統計數字,也就是在 1000 次運動員出席人次中(分為練習, Practice 與競賽, Competition)會發生幾次「整體運動傷害事件」。AACCA 很細心的將這篇研究中各運動項目的「整體傷害發生數據」製表比較後,發現啦啦隊在「千次傷害事件發生率」相對低了很多(只比女子游泳高一點點),因而提出啦啦隊很安全的說法。但是否真如 AACCA 的文章中所說的如此呢?我們可以慢慢的看下去。

        雖然都是運動傷害,但仔細想想,無論是發生的嚴重程度,或是受傷部位的不同,運動傷害對選手的影響還是很不一樣。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手指吃蘿蔔跟大腿肌肉拉傷那個比較嚴重?腳踝翻船跟閃到腰那個比較嚴重?「蹬」到膝蓋跟敲到手肘那個比較嚴重?炸背跟插頭那個比較嚴重?以及腦震盪跟脊髓損傷那個比較嚴重?但在 AACCA 引用的數據中,這些傷害無論大小、部位以及嚴重程度都被化約成一次運動運動傷害事件。

        再回過頭看,AACCA 用了「整體運動傷害事件」發生數據,來陳述啦啦隊傷害發生率很低的論點,初步看起來似乎是可喜可賀,從這點看來,美式足球的確非常的危險。但我們必須要更進一步的比較其他的數據以後,才能確定能不能開香檳、放煙火慶祝啦啦隊是一個跟游泳差不多安全的運動項目。同時間,這篇研究也很貼心的也做了傷害發生部位 ( Body Site ) 的分項數據,能夠讓我們更進一步的釐清,到底那個才是真正影響運動員生涯或生命的傷害事件及統計數據,在看完各項目的傷害部位比較後,我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可怕的美式足球

        在看完美式足球的頭頸傷害發生比例(上表),再看看啦啦隊的頭頸傷害發生比例後(下表)

真不知道 AACCA 哪來這股勇氣
還理直氣壯的告訴大家啦啦隊是很安全的?

        與啦啦隊相比,在「整體傷害發生數據」稱霸的美式足球在頭部與頸部運動傷害發生比例與啦啦隊相比真的是有待努力。啦啦隊 無論是在比賽時 ( Football : 24.2% vs Cheerleading : 62.5% ) 以及練習時 ( Football : 22.7% vs Cheerleading : 46.7% ),頭部傷害的發生比例都是美式足球的一倍還有找。若不是啦啦隊有強度較低的表演活動 ( Performance : 20% ) 拉低了頭部整體傷害發生比例的平均值 ( Overall ),要不然單單對照比賽與練習啦啦隊的數據會是很可觀的。

        雖然啦啦隊頸部傷害的發生率為很漂亮的「0」,但很有可能是因為美國高中啦啦隊比賽本來就比較少,再加上抽樣出的 70 所學校不見得每間都會參賽,因而大大的降低了本研究中啦啦隊在競賽分類呈現出的數據,而美式足球比賽場次的總量卻是比啦啦隊多很多,因而大大增加了研究中競賽部分的傷害數據。若對照頸部整體 ( Overall ) 的傷害發生比例來看,啦啦隊還是比美式足球還要來的厲害許多 ( Football : 2.4% vs Cheerleading : 4.1% )。

比美式足球更....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數據要看清楚!(之一)抽樣

真的?假的?或是望文生義?      
圖片來源:http://www.cheersafety.org

        最近在一個「號稱」推廣啦啦隊安全,附屬於 Varsity 集團旗下的「子公司」- AACCA (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eerleading Coaches and Administrators ) 在它的官方部落格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許多篇研究結果與數據,來鋪陳目前啦啦隊的發展有多安全。而這篇文章的也暗示了一個非常令人玩味的結果,並引用了一篇研究報告的結果指出,目前啦啦隊的「運動傷害發生率」比許多運動都要來的低,僅比女子游泳高一些些!這與許多目前的研究結果都大相逕庭背道而馳,於是這不免又引起我耙糞的癮頭......

運動傷害發生率研究原文連結:
http://www.nationwidechildrens.org/cirp-rio-study-reports

啦啦隊受傷率只比游泳高一點點耶!
http://www.cheersafety.org/

        於是乎找出了這篇研究的全文來看一看。這是一篇洋洋灑灑 210 頁,抽樣調查了許多運動項目的傷害發生率的專案研究報告。然而一篇調查研究結果固然重要,但如何產生這些研究結果的過程卻是更重要的。在看不懂一大堆敘述研究結果的英文前,我們可以先看看幾個重要的 Key Word....


首先,我們就從樣本的選取 ( Sample ) 開始看起。

        本篇研究對於所有運動項目樣本的選擇分別採取的「Random Sample,隨機抽樣」以及「Convenience Sample,方便抽樣」,如上圖 紅框 處。既然提到了抽樣,我們就不能不提到統計。

         提到統計學,抽樣當然是接觸統計觀念的第一步,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卻會對研究結果有著動搖國本的影響。而抽樣最常被使用就是「隨機抽樣」,也就是我們最常使用的「抽籤」。簡單的說,隨機抽樣可以說是「亂槍打鳥」。每隻鳥在空中亂飛,獵人扳機隨便扣,打到什麼就是什麼。也就是個個有機會,但個個沒把握。所以統計課本上會說「隨機抽樣是嚴格按照隨機原則來抽取樣本,同時樣本全體中的每單位都有擁有相同的被選取機率。」

        然而本篇研究還使用了另一種抽樣方式「方便抽樣」。方便抽樣簡單的說就是手邊有什麼樣本就用什麼樣本,方便就好。所以統計課本上會說,「方便抽樣並不是嚴格按照隨機原則抽取樣本,而是根據調查者的主觀經驗和主觀判斷選擇樣本的。」

同時,統計課本還會說:

        與隨機抽樣相比,雖然「方便抽樣(非隨機抽樣)」的代表性較差,提供的資料訊息較為零散,比較難從樣本調查的結果準確的推論母群體的樣貌。但是,由於它非常簡便易行,並能通過對樣本的調查而「大致」瞭解總體的某些情況,對調查研究工作很有啟發性。因此,它適用於那種調查對象的總體難以具體界定,以及不需要準確推斷總體情況的調查。

        從這篇研究看來,在啦啦隊這項目的抽樣也同時使用了「隨機抽樣」以及「方便抽樣」,並且方便抽樣的樣本數比隨機抽樣要來的多一些(約多了 50%)。或許是因為運動普及性的關係,在運動項目分類中分為「Original Sports」以及「New Sports」的分類中,如上圖 藍框 處。「Original Sports」所有運動項目隨機抽樣的樣本數都比方便抽樣要來的多(有些項目還是多很多),而幾乎所有「New Sports」中的運動項目方便抽樣的樣本都比隨機抽樣要來的多(就算是少也只是少一個而已)。對照前面統計課本告訴我們的,本篇研究的結果資料在 Original Sports 的數據結果應該會較具有「代表性」,而 New Sports 的數據結果比較適合當參考。

        先不論抽樣方式對於研究樣本總體的代表性,從抽樣數量的觀點來看,僅僅 70 所高中學校的樣本數(橘色框框處)很明顯是無法代表目前美國所有的啦啦隊參與者的。並且以校園內的場邊助陣啦啦隊為樣本主體的推論結果,是否能與性質完全相異的 All Star Cheerleading 一體概括?所以這篇研究先天在啦啦隊項目取得的樣本總數,就已經很明顯的不足以代表所有啦啦隊的參與群體,特別是目前美國啦啦隊參與人數的主體;再加上前面提到,超過半數的參與者樣本並不是以隨機的方式取得,使得這「低受傷率」的數據結果無法有力的解釋啦啦隊目前在運動傷害中真實的樣貌。再回頭對照統計課本的說法,這結果真的只能「僅供參考」。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研究結果的數據「僅適用於高中校內場邊助陣的水準層級」,根本無法完全套用在全美國參與人數最眾多,同時也是 Varsity 大金庫的 All Star Cheerleading。同時這樣本也無法適用在我們台灣目前的發展環境與技術水平?充其量只是我們擁有相同的 Cheerleading 的字眼,完全無法擁有這麼美麗的數據。同時這篇研究報告並沒有具體的文字說明啦啦隊是相對安全的運動項目,只是呈現出研究者抽樣過後「僅供參考」的數據而已。同時仔細看這份研究報告啦啦隊的部分,我們將會發現更驚人的事實....

所以這篇文章,
充其量只是 AACCA 在說服其追隨者的一套話術罷了。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啦啦隊已知的未來(之一)歡天喜地大躍進...嗎?


        ICU 前些日子大張旗鼓的宣傳與 FIG ( 國際體操總會 ) 以及SporeAccord ( 國際單項運動總會聯合會 ) 聯合簽署的三方協議書的新聞,相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三個原本不相干,甚至還相斥的獨立組織能夠樂陶陶的在一起簽署一份協議,聽起來似乎真是啦啦隊發展的一項大躍進,也的確是可喜可賀!

新聞稿連結

協議書連結(點擊下載)

        從新聞稿的內容看來, ICU似乎想透過這事件傳遞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啦啦隊終於能獲得國際體操總會 ( FIG),以及國際單項總會 ( SportAccord ) 的支持。 但這一步是否真如 ICU 老大「傑夫偉柏」在新聞稿中所言,對於啦啦隊圈子而言真是個歡天喜地的大躍進,畢竟 FIG 總算願意支持啦啦隊了,然而啦啦隊是否就真的向正式的競賽項目更靠近了………..嗎? 

我們先從歡天喜地開始談起
        這消息能讓啦啦隊圈子歡天喜地的緣由,是因為在 2012年5月24日,加拿大魁北克的國際單項總會年會中,FIG 在 ICU 的 SportAccord 會籍申請案裡表達反對的立場。而在此次的三方協議書中白紙黑字寫到, FIG 願意「撤回」反對的立場,並支持 ICU 的會籍申請,同時SportAccord 也同時列名在這份協議書中。這看似很非常歡天喜地的大躍進,在仔細看完協議書內容後發現,這三者間的關係似乎就像是李組長的眉頭那般,並不如新聞稿中說的那般單純。

我們再從 SportAccord 的角色談下去
        在協議書的開宗明義 ( Introduction ) 就明白指出 SportAccord 是一個仲裁者的角色,主要功能是裁決 ICU 是否有違反本協議書中的各項協議。若有違反協議的事實, SportAccord 得撤回 ICU 的會員資格申請案甚至是會員資格(若已成為會員的話)。並且在協議書中 SportAccord 的協助僅止於協助 ICU 要求年會接受(並非支持)ICU 的會員資格申請案。ICU 的會員資格通過與否仍待有 ICU 是否遵守本協議書各項內容,以及年會中議程的討論。 

        所以,仔細的解讀這份協議書的內容會發現,SportAccord在這份協議裡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除監督 ICU 的一切承諾外,也擁有最後仲裁的權力。所以SportAccord 就像是我們成語中的我為刀爼,而ICU也只能像砧板上的魚肉般的任人宰割。 

        在後續關於這份協議書的討論會發現更多 ICU 為了換取 FIG 的認同,片面將現今啦啦隊發展斷手斷腳的真相。但換個角度想,或許也可以說是反璞歸真,還給啦啦隊最原始樸實的一面。

(以下單純為筆者自行解讀,請酌量閱讀)

        再仔細看下去的話,FIG 在協議書中對於其反對立場使用了「撤回 "withdraw"」的字眼,而不是「放棄 "abandon"」。「撤回」與「放棄」聽起來感覺好像很相近,但在實質意義上卻是天差地遠。對 ICU 而言,或許「撤回」或「放棄」都是一樣的,也就是在事件中不會有發展上的負面阻力。但對 FIG 而言則大不相同。「放棄」代表著 FIG 永遠不會對 ICU 的任何舉動有任何的反對之意,而「撤回」僅消除在本次事件中 FIG 對 ICU 的反對之意,但 FIG 仍保有相當程度的反對的意圖。

        所以很有可能的是,FIG 仍保留其對 ICU 的反對意圖,只因為這份協議書釐清了啦啦隊的定義以及發展方向後,在不影響體操家族發展的利益前提下,FIG 撤回今年五月在魁北克的立場,並「支持」ICU 的會員申請提案排入議程討論。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FIG 在這裡使用了「支持 " support"」的字眼,而不是「同意 "consent" 或是 "agree"」,這或許可以呼應前面對於 "withdraw" 的解釋,同時很有可能意味著 FIG 僅僅是支持這項會員申請的提案,並不代表 FIG 在討論最終投票決議時,會投下同意的一票。

啦啦隊已知的未來系列

(之一)歡天喜地大躍進...嗎?
(之二)脫胎換骨
(之三)小組,一路好走!
(之四)R.I.P. 立肩!
(之五)bye bye,rewind!
(之六)The Final Coundown
(之七)回歸本質。加油,好嗎?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從「陳偉殷」看現今啦啦隊技術評估模式(之三)


     
       我們可以想想看,我們現在是如何評價一位啦啦隊選手?我們是如何評估技巧實施的優劣?我們又是如何評估啦啦隊選手個人或團體的訓練成效?以及目前的評估機制,是否可以在訓練過程中提供具體且有效的回饋訊息?並可以在比賽過程中完整的反應隊伍的實力,與降低運氣影響的成分?但目前似乎除了以教練或裁判個人主觀評量標準,並以眼睛「觀看」技巧實施「成功」與「失敗」,或是每年一至兩次比賽的名次排序之外,我們沒有任何其他更有效甚至更具體的方法。

訓練的評估

       教練每次訓練大部分是依照「過往的經驗」以及「個人主觀的認定」來安排訓練流程並照本宣科的執行,時間到就往下一個段落進行。而成效評估方式多半是「眼見為憑」的看到一次成功,三次成功、五次成功即認定合格,或累積嘗試的次數(不管成功或失敗)...等等看似好像是一個有效判定「動作學會了沒(習得與否)」的機制,但事實上則是鄉愿到不行的想法。下面「動作學習理論」幾個大字的連結可以點開看看,這篇文章簡單解釋了「動作學習」是無法以「動作表現」來評估的,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開來看看。

動作學習理論

       除了動作學習理論外,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機率觀念來說明「連續成功或失敗的現象很有可能只是運氣好壞罷了」,仍然無法代表或證明動作習得與否,大家可以參閱之前寫過的「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一)(之二)(之三)」的系列文章。話又說回來,以「身體與動作記憶」的觀點來看,無論身體經過正確或是錯誤的動作軌跡一概都會被寫入大腦中。由這再簡單不過的概念可知,當教練要唸書 ~XD!而除了要唸書外,還可以知道身體累積大量不管成功或失敗的嘗試次數,單純只是力氣與時間多到不行的時候可以選擇的方法,而累積如此多的數量,也只不過是把自己搞的很累很辛苦罷了,事實上對動作訓練一點實質幫助也沒有。

選拔的評估

       或許有人會說,那 Try out 呢?Try out 的方法不是很好嗎?Try out 可是一個一個用細項分數評定出來的呢?怎麼會不好呢?那我們就來仔細看看 Try out 的方法,以及現行的細項分數具有什麼意義?
     
       就以目前常見,也是我們目前唯一篩選選手的機制「Try out」來看,Try out 的評量方式,也是以「動作難度」與「眼見為憑」作為篩選依據,由選手自行安排動作,以評審的「主觀動作難度」作為評量依據,並親眼看見選手「實施」後,依據實施內容以主觀的扣分程度給予其動作分數。透過評審的眼睛,成者為王,而敗者就....謝謝再聯絡。(但成績評定在後續的協調與調整分數部分就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了....XD)。如果選手通過某項選拔,我們就會認為他是個具有某種程度水準的選手(甲組選拔就認為甲組水準,國手選拔就認為是國手水準...之類的),反之亦然。聽起來好像很合邏輯,但仔細想一想,這邏輯可能只對了一半,或是搞混了啦啦隊比賽技術動作在「難度」與「實施」間孰輕孰重。

       如此「眼見為憑」的評選機制,就像賭神高進一個人在喊出各位觀眾後翻出「梅花3」時那樣的一翻兩瞪眼,當下確實無法讓人反駁。但事實上這現象與現行啦啦隊比賽中選手能力需求的關聯性一點也不大。因為啦啦隊比賽需要的是能持續輸出 2:30 以上,綜合有氧與無氧交錯的高強度體能,並同時能穩定實施技巧、騰翻、舞蹈、跳躍與空拋...等等各項技術動作的選手。


       但 Try out 的結果只能確定該名選手在某個時間點可以成功的操作某些動作,比較難去確定該名選手能持續且穩定的操作相同動作,並完全無法確定這眼前的成功的成功是運氣或是真有實力,就像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賭神的「梅花3」是出老千還是真有特異功能。所以 Try out 的結果很顯然的並無法完整對應一個選手在比賽場上的能力需求。我們可以回憶每次國際賽 Try out 出來的選手,與他們比賽場上實際表現,這些 Try out 場上的神人踏上了比賽墊,很多時候都可能變成了不定時的炸彈。我們可以回想前面花了很大篇幅談到的 Colby Lewis,再想想啦啦隊的 Try out。「眼見為憑」的評量方法,似乎是非常的不靠譜,很容易把只會耍小魔術的江湖老千煞有其事的捧成具有特異功能的奇人異事,或是把重感冒又剛烙賽完的陳金鋒排除在國家隊的名單外。或許有人會歸咎於運氣,或是命。但話又說回來,選拔究竟是選出頂尖好手為國爭光,抑或是選誰的命好?這樣或許未來可以考慮邀請唐立淇或星星王子進入選訓委員名單,這樣也容易知道誰的命比較好。


        至於「動作難度」的部分,你是否曾經有想過,在眼前成功的高難度技巧,那是幾次嘗試後的結果?1 次還是很多次?(通常是很多很多很多@#X%&*... 很多次)那嘗試 1 次就成功的人,接下來的幾次會是如何?(這是 Try out 永遠無法回答的問題)嘗試 1 次跟嘗試  10 次才成功的人,是否在能力上有差距?(我想這答案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就算連續成功了 3 次,是否第 4 次也會有把握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平常練得這麼辛苦,比賽仍然期待的只是全上而已)而許多 Youtube 上的強者的是否平常的表現與影片上差異不大?(這問題.....)

       我們現在 Try out 就像是看到賭神翻出來梅花 3 後就認為他之後玩梭哈、13 張或百家樂都會無往不利,甚至是賭麻將、天九、四色牌都會贏的一卡車。這等於說當我們看見梅花 3 的時候,就認定賭神未來可以不斷的繼續想翻就翻;也就是當親眼見到有人成功了具有高難度的技巧後,就馬上把他供成神,而不是先去釐清到底是運氣或是實力的原因,或是將來是否有再次或持續穩定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傻到忘了到底是嘗試了幾次才成功。這種將「表現 = 地位」的感覺,就像是當我們中樂透後,很多好康的都找上來,卻沒想到錢會不會有花完的一天。於是乎大家都一窩瘋浪漫到像劉德華與周潤發在手錶廣告中曾經告訴我們的那句經典名言:「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或許有人會說:「美國人也是這樣在選拔 Try out 的啊!」但只要稍微瞭解美國啦啦隊文化的人都知道,美國這套 Try out 制度所選拔的,並非是專門參加 2:30 流程比賽的啦啦隊員,而是選拔站在場邊吆喝的啦啦隊員(他們大部分時間都不需要穩定持續輸出高強度的體能)。我們明顯是用了相同的方式來選拔不同目的的人,所以這制度的沿用似乎有些似是而非。又或許有人會說:「沒辦法,這就是啦啦隊!人家美國的東西我們只能 follow,我們也很無奈」。但只要這種自願被殖民的心態存在的一天,我們要如何孕育出突破現有困境的思維?況且美國與台灣的啦啦隊環境與發展方向完全不一樣,若一直不知所謂的模仿下去,啦啦隊將會離真正「運動項目」愈來愈遠。

競賽的評估

       目前啦啦隊比賽就像是前面提到 Try out 的放大版,利用相同的概念,相同的評分架構來判定隊伍的能力高下(Try out 是針對個人)。用膝蓋想也知道,不太可能因為相同的架構放大後,成績的排序就真的能夠完全反應一支隊伍整體的能力,並同時排除運氣影響成績表現的可能性。所以啦啦隊比賽的細項分數雖然長的像是 1、2、3、4.....那般,但功能卻只剩下拿來加總,用以評量選拔或比賽的級距外,跟甲、乙、丙、丁差不了多少。簡單來說,細項分數沒有連續的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A 隊在技巧分數為 15 分,B隊12分,先不論產生 A、B 兩隊的分數是否有具體依據(還是依照裁判的個人喜好)?分數之間的「距離」是否相等?A、B 兩隊的分數是否可以相減?相減後的差距是否具有意義?還是僅僅只能代表 A 隊比 B 隊好?簡單來說,這些長的像數字的符號,充其量只是穿著數字外衣的甲乙丙丁。有興趣的人可以去 Google 一下關於「次序變項」與「連續變項」的說明。

       所以這些穿著數字外衣的江湖老千,並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選手或隊伍在各技術項目真正的實力,更不用說應用在平時訓練的監控,更無法評估訓練成效,以及提供明確的修正方法。也就是說啦啦隊目前在組織訓練上,完全沒有一套明確的機制來掌控與評量訓練成效。教練頂多只是「眼見為憑」的提供一些連選手自己都知道的循環論證(失敗 → 練不夠 → 多練 → 失敗 → 練不夠 ....),但選手不只是需要知道哪裡犯錯,選手需要的是「有效改善」,以及「明確的修正方法」,而不是無止盡的一再重複曾經讓自己失敗的相同事情。所以啦啦隊發展至今雖有如其他運動項目般組織訓練之型,卻沒有任何與其他運動項目組織訓練相似的評估方式。

圖片來源:http://cheerunion.org/

      也無怪乎每年翻出「梅花3」的隊伍拿在拿著金盃時,即便名次「眼見為憑」的讓人無話可說,但總是無法完全服眾,也總是少了那麼些「純粹」的感覺。況且啦啦隊在各類動作項目的呈現方式、難度價值與扣分機制依舊不明確的情況下,當教練拿到裁判評量的細項分數時,依然無法從中找尋任何一點有助於未來成績進步的修正的方向。再反觀除啦啦隊以外的各項運動中,教練可以透過具體的數據資料來掌握與修正訓練進度,並預測選手在運動場上的可能表現。所以,目前啦啦隊的運動競賽制度並無法完整反應隊伍能力,並有效排除成績中運氣的成分。

       依照目前的發展模式,或許未來台灣啦啦隊比賽會像一個對岸的笑話般:「台灣人說,我們的選舉效率超好,下午四點投票結束,晚上八點就可以知道結果;大陸人則說,這算啥,咱們才牛B,明天投票選舉,今天晚上八點就可以知道結果」。也或許,不用等到未來....。



       「運動」廣義的概念上而言是包含有「身體活動」、「組織訓練」及「運動競賽」的要件,也就是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經歷過練習場揮汗如雨的身體訓練,以及在競賽場上全力以赴的熱血拼搏,並從中獲得身心靈正面提升體驗的活動過程,在概念上都可以廣義的被認為是一項運動。以其他運動項目如棒球、籃球、足球、網球、羽球、高爾夫、田徑、游泳、體操...等項目中包含的要件來看,目前還在努力中的啦啦隊都符合如這些運動項目的構成要件,甚至在某些地方超越許多。同時這也是目前主張啦啦隊是運動項目最主要,也著墨最多的論述。但仔細檢視這些論點,似乎如同 Try out 的邏輯一樣,只對了一半。

       不可否認的,啦啦隊包含有相當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也具有組織訓練。然而展現組織訓練成效的本質則是「管理」,從第一、二篇棒球落落長的討論到這邊,我們可以知道,管理決策不可只以眼見為憑的現象來決定,需要從多方面的評估後才能將犯錯的機率降到最低。並且管理與數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上述提到的任何一個運動項目背後都與數字緊緊的聯繫著。棒球、籃球、足球這類型的團隊運動不用多談;網球、羽球、高爾夫也是靠數字在管理訓練成效與衡量選手能力;更不用說田徑、游泳這類時間數字就是成績的一切;而最接近啦啦隊的體操,明確的難度價值與扣分機制也是透過數字呈現,教練能利用這些數據在訓練過程中,即時的掌握與修正訓練成效。

       此外,在使用這些「數字」之前,尚須釐清數字的本身意義,以及背後牽連的實際現象,才不致誤用數字,還自信滿滿的拿著雞毛當令箭去殘害辛苦的運動員。

       即便目前的啦啦隊擁有相當程度的「身體活動」,但在「組織訓練」成效無法提供階段性的具體呈現,以及現行「運動比賽」制度,使得競賽成績無法完全以隊伍技術能力決定時,即便目前在三項要素都具備的架構下,在缺乏明確且具體的管理機制下,仍有兩項是不及格的成績。所以啦啦隊在被承認為一項運動項目的路上還有許多尚待我們努力的地方。

       而人類本身是視覺與感官的動物,很容易對眼前的訊息做出即時的反應,如同我們深信有效,並一直沿用至今的評估方法 -「眼見為憑」。並且,我們大腦對「數字」這類抽象的描述與推理很陌生,畢竟數字不是開天闢地就與我們同生在這個世界,也是一點兒生命都沒有的符號,很難引起我們大腦的共鳴。但事實上,只要我們多多跟這些數字好好相處,多去瞭解它,這些看似冷冰冰的數字,在我們仔細端詳,縝密推敲,並與他對話後,它會告訴我們很多很多永遠無法從表面現象看出來的事情。並且你會發現,跟數字當了好朋友後,它們其實是很悶騷的。

      現在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個大聯盟球隊的投手教練或總教練,你的先發投手在比賽一開局就被對手連續ㄎㄠ了三發全壘打,當下你會怎麼想?再想看看,你的先發投手丟了七局,送給對手12張老 K,你又會怎麼想?

       那麼再想像一下,若你是個啦啦隊教練,你的選手在你面前連續成功或失敗了 3 次嘗試的動作,你又會怎麼想?馬上給予建議?還是淡定的,繼續看下去?


從「陳偉殷」看現今啦啦隊技術評估模式(之二)


兩極化表現中的數字    

       在這場比賽中,Colby Lewis 的表現非常的兩極化,不是被敲全壘打就是三振對手。我們實在是很難從這場比賽去判定 Colby 的投球出了什麼問題,或從中是瞭解他的實力到底如何(或是根本沒有問題,只是比較雖小罷了),是否他真的如史提芬周一樣高深莫測讓人猜不透?然而我們不一定要飛去美國跟他作朋友才能瞭解他吧!況且現在世界都是平的了,只要滑鼠點個兩下,到 MLB 官網看看關於 Colby 的數據表現,或許可以大略的告訴我們,Colby Lewis 到底是怎樣的一位選手,甚至可以教導我們如何像遊騎兵的教練團那般,淡定的看待這場比賽他離奇的表現。

       本季至 2012/07/11 為止,從勝負場數來看(W L, 下圖紅框),Colby 本季(SEASON)的成績是 6 勝 6 敗,對照他大聯盟生涯(MLB Totals)累計的 44 勝 44 敗完全一致;而看到小聯盟(Minors Total)累積 53 勝 40 敗的成績,我們可以很合理解釋如果繼續把他放在小聯盟裡完全是欺負人,不如把他拉上大聯盟被電看看。或許就光勝負的數字就可以瞭解到,Colby Lewis 是一個所謂具有「大聯盟水準」的選手。 

       而本季 3.51 (ERA,下圖藍框)的防禦率遠低於其大聯盟生涯平均。雖然這場比賽 Colby 被金鶯隊慘電狂轟後又連續賞了金鶯幾個巴掌,但本季至今是他在大聯盟擔任先發投手以來,防禦率最低的一季;被上壘率(WHIP, 下圖綠框)1.03,也優於生涯平均的1.37。

       另外 Colby 在本季九局被全壘打(HR:IP/9)的支數 1.36 支(100/15)也與生涯平均 1.34支(718.2/107)的數據非常相近。再與小聯盟生涯平均 0.69支(786.1/60)相比,更可以補強解釋前面防禦率的數據,更清楚的說明了把 Colby 放在小聯盟真的是欺負人。但本場比賽被全壘打數卻是他大聯盟生涯平均 4 倍(1.34:5)的量。或許你可以認為他應該馬上滾回小聯盟好好反省才是,但從本季統計數據來看,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很中肯,也有所本,但聽起來會有點有點唬爛的假設,也就是「到現在為止,原本會出現在過去或未來其他場次的全壘打份量都可能在這場被打出來了」。

       再來看到 Colby 本季九局平均三振次數(SO:IP/9, 圖紫框)約 8.1 次(100/90),略優於生涯平均次數 7.6 次(718.2/610),而本場 12K 的表現是他生涯平均的 1.5 倍有找,也就是進步幅度達 50%。若以這場比賽的表現,就認為他在三振的能力有大幅進步而給他加薪的球團經理人,應該先去看一下數字說了些什麼,比較不會當冤大頭。從統計數據來看,他本季三振的能力是有進步的,但進步的幅度其實沒有很大。

圖片來源:http://mlb.mlb.com/

       然而前面都是以這一場比賽作為基礎,再與本季與生涯成績做比較,現在我們把範圍擴大一些,將階段性的成績作為比較基礎,將這離奇比賽前後各一場(MAY04@CLE & MAY15 KC)的表現加進來看:0 勝 3 敗,防禦率 6.6,被敲八轟,也就是說本季至今一半的敗場數跟全壘打數都是這三場比賽貢獻的,再把這三場比賽跟生涯成績相比,那真的是爛透了,但也順便讓我們想到剛剛那個有點唬爛的假設。如果說六月還是被打這麼多的全壘打,那 Colby 真的應該去牆角好好的跪,我想他也沒話說。若六月被全壘打的數量有大幅降低的話,那全壘打真的很有可能是比較雖小的在五月都被打完了。



       我們現在再把範圍擴大一些,以單月表現數據來看,四月的 3 勝 0 敗,防禦率 1.93 的表現的確超水準可以給他拍拍手,媒體也會發揮捧死人不償命的精神說他本季多麼的神勇;而五月 1 勝 3 敗防禦率 5.23 新聞媒體一定會說是開高走低,大批特批完後再找一堆理由來解釋;而六月 2 勝 3 敗,防禦率 3.38 則漸漸向他的本季與生涯的平均水準靠攏。

       最後再擴大到本季三個月的平均數據看來,Colby 還是逃不出生涯平均的手掌心,就算本季已經優於生涯平均的數據,也僅只是略優於罷了。另外神奇的是,Colby 在六月投了 34.2 局只被敲出一支全壘打,這可以初步說明他畢竟還是個有全壘打壓制力的投手,並且這數據提供了前面那個聽起來好像有點唬爛的假設一個更有力的支持,也就是更可以確定「到現在為止,原本會出現在過去或未來其他場次的全壘打份量都是在這場被打出來了」

圖片來源:http://mlb.mlb.com/

絢爛歸於平淡

       總的來說,Colby Lewis 在四月去過天堂,五月遊過地府後,在六月最終回到了人間。本季累積至今的表現成績與生涯平均差異不大,頂多是略優於生涯的平均而已。也就是說 Colby 不可能只參加了觀落陰就馬上變成神或鬼,不光是因為他身處德州,所以到處可聽到那噠噠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而那連發的轟不讓與三振也都是美麗的錯誤。畢竟,他不是歸人,只是個過客。

       或許會有人認為一個月的時間似乎也不算短,單月 4~5 場累計夠多了吧?若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如果教練團就以單月(四月或五月)的表現就對 Colby 做出了什麼改變或處置(給予獎勵或移出先發輪值),對教練團、球團老闆或 Colby 個人整體而言依舊是不公平的,更何況只是一場曲折離奇的比賽。對 Colby 的心理層面而言,若因為在意這場比賽,甚至是這幾個月來的起伏表現,使得自己的心情大受影響,這也會連帶影響到後續的成績表現,並且使自己遁入了心理影響表現的負面無限迴圈,這可就得不償失了。

       此外,Colby 的這些統計數據可以讓我們瞭解到,所謂的「平均水準」並不代表是要求選手像機器人般每一場比賽有著如「統計數據一樣好的表現」,有可能是時好時壞,起起伏伏,外加許多的中規中矩後,藉由數學統計呈現出一個整體趨勢。


淡定,眼見不一定為憑

       「淡定、眼見不一定為憑」,也就是這系列文章花了這麼多的篇幅對 Colby 這場神奇比賽、本季表現與生涯累計成績之間的討論能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我們無須對短暫的表現大驚小怪,教練團只需知道 Colby 能夠平均一季穩定的吃下 150-200 的先發局數並不會常自爆,不一定需要神人級的投手才能排在先發輪值內,畢竟不是人人都是神;同時這些資料也會是球團經理人與球員談判薪資最可靠的依據。

       若教練或是球團經理人總是以「眼見為憑」的表現,而非統計數據與實際表現的整體評價做為決策依據,就會使自己處在一個極度容易犯錯的決策情境中。而球員本身也可以從數據中清楚瞭解自己的能力,不僅可以避免在超水準表現時過度自滿,以及在不穩定情境時能更具堅定的自信。所以,透過整體的數據比較分析後再對照選手表現的評估結果,才會是最適當的決策依據。同時也是教育選手心理素質最佳素材,而不是那聽起來熱血沸騰又振奮人心卻感覺虛無飄渺的信心喊話。

       並且,人不知道怎麼著,總是很喜歡從「發現錯誤」來展現自己的專業。或許是印象中「專家」好像都很容易找出錯誤,並且專家的任務就是「除錯」,而貴為教練的自己若不會指出些什麼錯誤的話,就會被人認為是個傻 B 一樣什麼都不懂。所以當教練眼睛看到,或耳朵聽到一些表象訊息,並被其他人詢問看法的同時(教練幫我看 toss....),就算腦袋瓜空空,也要硬著頭皮找出些「可能」的錯誤來展現自己的專業。殊不知,有時候在根本沒錯誤的情況下硬加上一堆看似可以改進的「錯誤」,或是一些不負責任的解釋後,最後衍生出來更多的現象會讓人完全摸不著頭緒,更不用說再去解釋這些混亂的現象。結果搞到最後愈解釋愈混亂,變成怎麼做都不對了。有時不需要那麼心急,淡定的看待這些表象訊息。如果當下真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就老實的回答不知道,等到蒐集正反訊息多方的比較求證後,再說出口都不會嫌太遲,這樣一來也比較不怕說錯害人,最後還要很累的凹來凹去,反而更害己。

       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為什麼在 Colby 連續被尻出三連發全壘打後,教練團仍然可以如此淡定的讓觀眾繼續看下去,而他自己也可以很淡定又很神勇的繼續丟下去。因為數字不止告訴了教練團不用太過擔心,也讓 Colby 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他是一個可以穩定吃掉先發局數的選手,即便他被狂轟猛炸,也不會突然變成像菜鳥一樣亂了方向;而單場丟出神人級的 12K,也不會馬上變成準備領取賽揚獎的候選人。或許這場比賽的一切,任憑我們怎麼去解釋都很可能犯了更多美麗的錯誤,而這場比賽的一切很有可能只不過是「運氣」罷了。

       文章看到這邊,說好的啦啦隊呢?說好的啦啦隊呢?講了一堆棒球的數字統計又關啦啦隊訓練啥事了?別急、別急,淡定、淡定,就讓我們淡定的繼續看下去....

從「陳偉殷」看現今啦啦隊技術評估模式(之一)


圖片來源:http://mlb.mlb.com/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個大聯盟球隊的投手教練或總教練,你的先發投手在比賽一開局就被對手連續ㄎㄠ了三發全壘打,當下你會怎麼想?你的決策會是什麼?馬上把他換下來?留在場上繼續丟?賽後抓去牆角跪,跪完下放小聯盟?...還是?

       而事後你的解釋又會是什麼?投球動作跑掉?投手失投?投補溝通不良?對方打者太強?身體有傷?心理問題?甚至是放水?...還是?或就只是單純的運氣有夠差?

       再想看看,你的先發投手丟了七局,送給對手12張老 K,大概有一半左右的打者都是投手自己請下場的。這種比林鳳營還高優質的先發內容,絕對是連對手都會起立鼓掌的優異表現。此時,你又會怎麼想?這小子真靠譜,馬上把他視為先發陣容的首選...還是?


       如果這兩種狀況同時在一場比賽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你覺得可能性有多大?會不會很唬爛?

       其實一點也不唬爁,這情況就在 2012 年 5 月 10 日,巴爾第摩金鶯對德州遊騎兵的比就賽真實上演,金鶯隊的先發投手是還沒發生婚外情的新台灣之光陳偉殷,遊騎兵則是由二號先發 Colby Lewis(寇比 ‧ 路易斯)掛帥,或許是比賽有來自台灣的陳偉殷,使得情節內容誇張與精彩的程度完全不輸從牽手演到牽亡魂的台灣鄉土劇或是台灣變色龍系列,至於詳細的比賽內容如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水波紋)。

開局全壘打三連發

       金鶯隊一開局,前三棒毫不客氣的連續賞了 Colby Lewis 三發陽春全壘打。以「眼見為憑」表現論者的眼光來看,首局就連續被敲三發轟不讓就給人就一種「投手到底怎麼了?」、「投手已經被打到眼冒金星了」、「投手龜祖海暸暸了」,甚至開始會有「放水啦」的感覺,於是乎擔心選手是否會被全壘打的陰影籠罩,進而影響到接下來的投球表現。此時身為總教練的你還會放心讓他投下去嗎?要是在台灣老早就上投手丘碎碎唸了。然而在那場比賽中,休息區的教練似乎像盛竹如說話的口氣般淡定,如一尊土地公那樣一動也不動的在場邊老神在在的「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KKKKKKKKK,連發 K 到深處無怨尤

      而 Colby 不知是美牛吃太多導致狂牛症發作還是瘦肉精作祟,讓接下來第四棒 Adam Jones 擊出中外野飛球出局後,神勇的連續讓 6 個打者揮棒落空三振出局(Strike out swinging),到三局下半第一個打者出局前,金鶯隊連壘包邊兒都沒摸到。如果把六連K前擊出中外野飛球的 Adam Jones 算進來,他前兩球還都是眼睜睜看著主審舉手的好球(Called Strike),從事後諸葛的角度看來,當下投手一度處在球數絕對的領先優勢,打者非常有機會被主審拉掉,也就是一個「準七連K」的情境。


       比賽來到了第三局,在第二位打者 J. Hardy 的右外野高飛球出局後(前兩球依然是 Called Strike),Colby 又賞了第三棒 Nick Markakis 一個揮棒落空的三振,第三局結束。


       第四局一上來只用了一個球又送給第四棒 Adam Jones 左外野飛球接殺出局。隨後的五、六、七棒又是連續的揮棒落空三振下課。在八、九兩棒的接殺出局後結束了第五局。

       第六局一開頭又送了揮棒落空三振給第一棒打者 Ryan Flaherty。之後用兩個滾地球解決了二、三兩棒結束了第六局。

臨去秋波補兩發

      時間來到七局下半,這時換成第四棒 Adam Jones 發瘋了,面對 Colby 的第一球偷點不成,第二球毫不客氣的大棒一揮就把球掃出了全壘打牆外。

       此時 Colby 不知是不爽還是真的累了,面對第五棒打者 Matt Wieters 丟出了本場比賽第一次的四壞球保送(前三球是連續壞球),接下來面對第六棒 Wilson Betemit 只用了一球又送給了金鶯隊本場比賽第五發全壘打。此時身為總教練的你還坐的住嗎?但遊騎兵的教練們似乎還是不動如山。


       接下來的情況,很可能說明了 Colby 剛剛是極度的不爽而不是累,因為他毫不客氣的把球丟到了雖小的第七棒 Chris Davis 身上,或許是教練團認為丟觸身比被尻全壘打還值得關切
(因為被尻全壘打有一半的原因是打者太強,但丟觸身球絕對 100% 是投手控球的問題),於是遊騎兵教練團終於走上投手丘短暫的關切了一下 Colby,但畢竟「各人造業各人擔」,最後還是留他在場上繼續丟。

圖片來源:http://blogs.bettor.com/

       接著金鶯第八棒 Mark Reynolds 不知是看到了黑衣人的暗號還是場外的煙火,很客氣的送給 Colby 一支雙殺打。然而最終解鈴還需繫鈴人,在第九棒  Robert Andino 因野手失誤上壘後,Colby 臨去秋波,送了一個揮棒落空三振出局,給揭開這全壘打與三振大亂鬥序幕的第一棒 Ryan Flaherty 。七局結束,Colby 責任已了,打卡下班。


打卡下班

       總結 Colby 本場比賽的表現,主投七局,優質的「只」被敲 5 枝安打,失 6 分,送出 12 次三振,2 個保送(深深覺他觸身球是故意的)。除失 6 分外,其他數據絕對是優質以上的先發水準,而再仔細看比賽內容,會發現這種怪記錄自大聯盟 1918 年來還真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遭,同時,這怪記錄也會是棒球在取捨選手「臨場表現」與「數據分析」做為決策依據的最佳教材。然而到底該怎麼看?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對比賽細節有興趣,又想學點英文的人可以點下面的連結去看該場比賽的詳細記錄
http://mlb.mlb.com/mlb/gameday/index.jsp

       首先,Colby「只」被敲出的 5 枝安打通通都是全壘打,完全沒有一支例外。而這五支「安打」也分兩次密集的出現。一次是在第一局開局的三連發,而另一次在第七局開局的勉強二連發(中間隔了一個保送,勉強也可以算是二連發);12 次的三振同樣也有兩次密集的出現,第一輪是橫跨一到三局的連 6 K,而另一輪是第四跨第五局的連 3 K,同時這全壘打跟三振數都是 Colby 的生涯新高,而妙的是12次三振都是打者揮棒落空(表示打者是真的想打卻打不到他的球)。

      當看到 Colby 如此「絕妙」的表現,你會怎麼看他的狀況?你會如何評價這場比賽的表現?你會怎麼看這個選手?以眼見為憑的表現論觀點又會怎麼看?


趴著也中槍的陳偉殷    

       啊等等等等,陳偉殷咧?這到底關陳偉殷啥屁事?好啦,我承認這是一篇純粹掛羊頭賣狗肉的文章。陳偉殷跟本篇文章最大的關聯性,只在陳偉殷是咱們新台灣之光,並代表了巴爾地摩金鶯隊先發主投,拿了場勝投而已。標題掛上趴著也中槍的「陳偉殷」純粹只是想要吸引目光而已。而這篇的重點全是對手 Colby Lewis 在同場比賽離奇的表現,以及數據統計如何教我們像遊騎兵教練那樣在驚濤駭浪中能夠淡定的繼續看下去。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不是陳偉殷,或許我不會注意到這場比賽,也就不會注意到 Colby Lewis 的神奇又絕妙的表現,也就不會寫出這篇文章了,所以一切也還都是陳偉殷,是吧!?

       廢話那麼多,這到底又關啦啦隊啥事咧?先別急,讓咱們繼續看下去......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一)


        現在最常見的動作訓練以及評估模式,通常是由教練觀看選手動作的實施,再依照選手成功或失敗,來評斷技巧實施的優劣,並從中舉出一些缺失讓選手當場修正,再由教練重複觀看選手操作,如此日復一日。但這種訓練方式,有些平時訓練有素的動作,
在比賽時,總是不知怎麼的,還是失敗了。


        或許比賽時的臨場反應或情境因素會產生部分的影響,但總不至於會像「0 與 1」那般,不是「上」就是「掉」的差距?那平時技巧穩穩上的時候算什麼?為什麼平時看起來好像有8~90分,甚至是100分把握的動作,在比賽時掉到連60分都沒有?這完全沒有一致性的現象總是困擾著選手與教練,而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

        而目前僅有的對策就是累積所謂的「成功」次數。但這是一個很弔詭的邏輯。在累積成功次數的過程中,「失敗」的次數似乎也是一樣在累積,而且通常比成功的次數還要多(很多?)。但我們通常把失敗累積的次數都故意忽略不提。但依照動作學習與身體記憶的論點來看,這樣到底是在學習成功,還是學習失敗?
        從不斷的累積技巧嘗試次數,永遠都不夠的練習,摔了再上,上了又摔,如此循環,直到累積到目標的成功次數後,換來教練一句:「嗯!很好,走下一個課程」。此時多數選手心裡依然納悶,那這樣算是成功嗎?而就算成功,到底是為什麼成功?而失敗呢,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失敗。選手只能一直不斷的「嘗試」、「累積」、「堅持」,反正一切都是教練說了算!

        然而,為什麼技巧會成功?為什麼會失敗?為什麼時好時壞?為什麼好壞差距會如此大?又為什麼前一次還穩穩的上,這一次卻摔個亂七八糟?

而這些為什麼不光是我,我想也是每位選手與教練大家心中最大的疑問。

圖片來源:http://www.futurity.org/

        與其在這複雜難解的無限迴圈中打轉,或許我們該跳出去,換個不同的角度,用我們雖然陌生,但擁有縝密邏輯,卻又不難理解的理論背景來看,這些技巧的成功,甚至是連續的成功,其實並不代表身體真的學會了,而是如同「丟硬幣」時出現人頭或10元的那樣「剛好」的隨機現象罷了。

        很多眼見為憑論者或許會反駁,那些成功,甚至是連續的成功的技巧,不就我們「學會了」的最好證明!都連續成功了耶!不然還要怎樣?

        教練明明就「看」到哪些地方該改,然後告知選手「修改」,在當場也似乎看見了成效。於是,一定會有人說:啊~該看的該修的都修了,不然還能怎樣?

        但我們可以自己想看看,就算一組已經連續成功10次的技巧,我們有多少把握在第11次嘗試的時候會繼續成功?除非就像是跨騎、股立姿那樣簡單的動作。


文未完,待續 ....


延伸閱讀: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二)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