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從「陳偉殷」看現今啦啦隊技術評估模式(之二)


兩極化表現中的數字    

       在這場比賽中,Colby Lewis 的表現非常的兩極化,不是被敲全壘打就是三振對手。我們實在是很難從這場比賽去判定 Colby 的投球出了什麼問題,或從中是瞭解他的實力到底如何(或是根本沒有問題,只是比較雖小罷了),是否他真的如史提芬周一樣高深莫測讓人猜不透?然而我們不一定要飛去美國跟他作朋友才能瞭解他吧!況且現在世界都是平的了,只要滑鼠點個兩下,到 MLB 官網看看關於 Colby 的數據表現,或許可以大略的告訴我們,Colby Lewis 到底是怎樣的一位選手,甚至可以教導我們如何像遊騎兵的教練團那般,淡定的看待這場比賽他離奇的表現。

       本季至 2012/07/11 為止,從勝負場數來看(W L, 下圖紅框),Colby 本季(SEASON)的成績是 6 勝 6 敗,對照他大聯盟生涯(MLB Totals)累計的 44 勝 44 敗完全一致;而看到小聯盟(Minors Total)累積 53 勝 40 敗的成績,我們可以很合理解釋如果繼續把他放在小聯盟裡完全是欺負人,不如把他拉上大聯盟被電看看。或許就光勝負的數字就可以瞭解到,Colby Lewis 是一個所謂具有「大聯盟水準」的選手。 

       而本季 3.51 (ERA,下圖藍框)的防禦率遠低於其大聯盟生涯平均。雖然這場比賽 Colby 被金鶯隊慘電狂轟後又連續賞了金鶯幾個巴掌,但本季至今是他在大聯盟擔任先發投手以來,防禦率最低的一季;被上壘率(WHIP, 下圖綠框)1.03,也優於生涯平均的1.37。

       另外 Colby 在本季九局被全壘打(HR:IP/9)的支數 1.36 支(100/15)也與生涯平均 1.34支(718.2/107)的數據非常相近。再與小聯盟生涯平均 0.69支(786.1/60)相比,更可以補強解釋前面防禦率的數據,更清楚的說明了把 Colby 放在小聯盟真的是欺負人。但本場比賽被全壘打數卻是他大聯盟生涯平均 4 倍(1.34:5)的量。或許你可以認為他應該馬上滾回小聯盟好好反省才是,但從本季統計數據來看,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很中肯,也有所本,但聽起來會有點有點唬爛的假設,也就是「到現在為止,原本會出現在過去或未來其他場次的全壘打份量都可能在這場被打出來了」。

       再來看到 Colby 本季九局平均三振次數(SO:IP/9, 圖紫框)約 8.1 次(100/90),略優於生涯平均次數 7.6 次(718.2/610),而本場 12K 的表現是他生涯平均的 1.5 倍有找,也就是進步幅度達 50%。若以這場比賽的表現,就認為他在三振的能力有大幅進步而給他加薪的球團經理人,應該先去看一下數字說了些什麼,比較不會當冤大頭。從統計數據來看,他本季三振的能力是有進步的,但進步的幅度其實沒有很大。

圖片來源:http://mlb.mlb.com/

       然而前面都是以這一場比賽作為基礎,再與本季與生涯成績做比較,現在我們把範圍擴大一些,將階段性的成績作為比較基礎,將這離奇比賽前後各一場(MAY04@CLE & MAY15 KC)的表現加進來看:0 勝 3 敗,防禦率 6.6,被敲八轟,也就是說本季至今一半的敗場數跟全壘打數都是這三場比賽貢獻的,再把這三場比賽跟生涯成績相比,那真的是爛透了,但也順便讓我們想到剛剛那個有點唬爛的假設。如果說六月還是被打這麼多的全壘打,那 Colby 真的應該去牆角好好的跪,我想他也沒話說。若六月被全壘打的數量有大幅降低的話,那全壘打真的很有可能是比較雖小的在五月都被打完了。



       我們現在再把範圍擴大一些,以單月表現數據來看,四月的 3 勝 0 敗,防禦率 1.93 的表現的確超水準可以給他拍拍手,媒體也會發揮捧死人不償命的精神說他本季多麼的神勇;而五月 1 勝 3 敗防禦率 5.23 新聞媒體一定會說是開高走低,大批特批完後再找一堆理由來解釋;而六月 2 勝 3 敗,防禦率 3.38 則漸漸向他的本季與生涯的平均水準靠攏。

       最後再擴大到本季三個月的平均數據看來,Colby 還是逃不出生涯平均的手掌心,就算本季已經優於生涯平均的數據,也僅只是略優於罷了。另外神奇的是,Colby 在六月投了 34.2 局只被敲出一支全壘打,這可以初步說明他畢竟還是個有全壘打壓制力的投手,並且這數據提供了前面那個聽起來好像有點唬爛的假設一個更有力的支持,也就是更可以確定「到現在為止,原本會出現在過去或未來其他場次的全壘打份量都是在這場被打出來了」

圖片來源:http://mlb.mlb.com/

絢爛歸於平淡

       總的來說,Colby Lewis 在四月去過天堂,五月遊過地府後,在六月最終回到了人間。本季累積至今的表現成績與生涯平均差異不大,頂多是略優於生涯的平均而已。也就是說 Colby 不可能只參加了觀落陰就馬上變成神或鬼,不光是因為他身處德州,所以到處可聽到那噠噠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而那連發的轟不讓與三振也都是美麗的錯誤。畢竟,他不是歸人,只是個過客。

       或許會有人認為一個月的時間似乎也不算短,單月 4~5 場累計夠多了吧?若從前面的分析來看,如果教練團就以單月(四月或五月)的表現就對 Colby 做出了什麼改變或處置(給予獎勵或移出先發輪值),對教練團、球團老闆或 Colby 個人整體而言依舊是不公平的,更何況只是一場曲折離奇的比賽。對 Colby 的心理層面而言,若因為在意這場比賽,甚至是這幾個月來的起伏表現,使得自己的心情大受影響,這也會連帶影響到後續的成績表現,並且使自己遁入了心理影響表現的負面無限迴圈,這可就得不償失了。

       此外,Colby 的這些統計數據可以讓我們瞭解到,所謂的「平均水準」並不代表是要求選手像機器人般每一場比賽有著如「統計數據一樣好的表現」,有可能是時好時壞,起起伏伏,外加許多的中規中矩後,藉由數學統計呈現出一個整體趨勢。


淡定,眼見不一定為憑

       「淡定、眼見不一定為憑」,也就是這系列文章花了這麼多的篇幅對 Colby 這場神奇比賽、本季表現與生涯累計成績之間的討論能帶給我們最大的意義。我們無須對短暫的表現大驚小怪,教練團只需知道 Colby 能夠平均一季穩定的吃下 150-200 的先發局數並不會常自爆,不一定需要神人級的投手才能排在先發輪值內,畢竟不是人人都是神;同時這些資料也會是球團經理人與球員談判薪資最可靠的依據。

       若教練或是球團經理人總是以「眼見為憑」的表現,而非統計數據與實際表現的整體評價做為決策依據,就會使自己處在一個極度容易犯錯的決策情境中。而球員本身也可以從數據中清楚瞭解自己的能力,不僅可以避免在超水準表現時過度自滿,以及在不穩定情境時能更具堅定的自信。所以,透過整體的數據比較分析後再對照選手表現的評估結果,才會是最適當的決策依據。同時也是教育選手心理素質最佳素材,而不是那聽起來熱血沸騰又振奮人心卻感覺虛無飄渺的信心喊話。

       並且,人不知道怎麼著,總是很喜歡從「發現錯誤」來展現自己的專業。或許是印象中「專家」好像都很容易找出錯誤,並且專家的任務就是「除錯」,而貴為教練的自己若不會指出些什麼錯誤的話,就會被人認為是個傻 B 一樣什麼都不懂。所以當教練眼睛看到,或耳朵聽到一些表象訊息,並被其他人詢問看法的同時(教練幫我看 toss....),就算腦袋瓜空空,也要硬著頭皮找出些「可能」的錯誤來展現自己的專業。殊不知,有時候在根本沒錯誤的情況下硬加上一堆看似可以改進的「錯誤」,或是一些不負責任的解釋後,最後衍生出來更多的現象會讓人完全摸不著頭緒,更不用說再去解釋這些混亂的現象。結果搞到最後愈解釋愈混亂,變成怎麼做都不對了。有時不需要那麼心急,淡定的看待這些表象訊息。如果當下真的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就老實的回答不知道,等到蒐集正反訊息多方的比較求證後,再說出口都不會嫌太遲,這樣一來也比較不怕說錯害人,最後還要很累的凹來凹去,反而更害己。

       因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為什麼在 Colby 連續被尻出三連發全壘打後,教練團仍然可以如此淡定的讓觀眾繼續看下去,而他自己也可以很淡定又很神勇的繼續丟下去。因為數字不止告訴了教練團不用太過擔心,也讓 Colby 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裡,他是一個可以穩定吃掉先發局數的選手,即便他被狂轟猛炸,也不會突然變成像菜鳥一樣亂了方向;而單場丟出神人級的 12K,也不會馬上變成準備領取賽揚獎的候選人。或許這場比賽的一切,任憑我們怎麼去解釋都很可能犯了更多美麗的錯誤,而這場比賽的一切很有可能只不過是「運氣」罷了。

       文章看到這邊,說好的啦啦隊呢?說好的啦啦隊呢?講了一堆棒球的數字統計又關啦啦隊訓練啥事了?別急、別急,淡定、淡定,就讓我們淡定的繼續看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