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從「陳偉殷」看現今啦啦隊技術評估模式(之三)


     
       我們可以想想看,我們現在是如何評價一位啦啦隊選手?我們是如何評估技巧實施的優劣?我們又是如何評估啦啦隊選手個人或團體的訓練成效?以及目前的評估機制,是否可以在訓練過程中提供具體且有效的回饋訊息?並可以在比賽過程中完整的反應隊伍的實力,與降低運氣影響的成分?但目前似乎除了以教練或裁判個人主觀評量標準,並以眼睛「觀看」技巧實施「成功」與「失敗」,或是每年一至兩次比賽的名次排序之外,我們沒有任何其他更有效甚至更具體的方法。

訓練的評估

       教練每次訓練大部分是依照「過往的經驗」以及「個人主觀的認定」來安排訓練流程並照本宣科的執行,時間到就往下一個段落進行。而成效評估方式多半是「眼見為憑」的看到一次成功,三次成功、五次成功即認定合格,或累積嘗試的次數(不管成功或失敗)...等等看似好像是一個有效判定「動作學會了沒(習得與否)」的機制,但事實上則是鄉愿到不行的想法。下面「動作學習理論」幾個大字的連結可以點開看看,這篇文章簡單解釋了「動作學習」是無法以「動作表現」來評估的,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開來看看。

動作學習理論

       除了動作學習理論外,我們可以用簡單的機率觀念來說明「連續成功或失敗的現象很有可能只是運氣好壞罷了」,仍然無法代表或證明動作習得與否,大家可以參閱之前寫過的「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一)(之二)(之三)」的系列文章。話又說回來,以「身體與動作記憶」的觀點來看,無論身體經過正確或是錯誤的動作軌跡一概都會被寫入大腦中。由這再簡單不過的概念可知,當教練要唸書 ~XD!而除了要唸書外,還可以知道身體累積大量不管成功或失敗的嘗試次數,單純只是力氣與時間多到不行的時候可以選擇的方法,而累積如此多的數量,也只不過是把自己搞的很累很辛苦罷了,事實上對動作訓練一點實質幫助也沒有。

選拔的評估

       或許有人會說,那 Try out 呢?Try out 的方法不是很好嗎?Try out 可是一個一個用細項分數評定出來的呢?怎麼會不好呢?那我們就來仔細看看 Try out 的方法,以及現行的細項分數具有什麼意義?
     
       就以目前常見,也是我們目前唯一篩選選手的機制「Try out」來看,Try out 的評量方式,也是以「動作難度」與「眼見為憑」作為篩選依據,由選手自行安排動作,以評審的「主觀動作難度」作為評量依據,並親眼看見選手「實施」後,依據實施內容以主觀的扣分程度給予其動作分數。透過評審的眼睛,成者為王,而敗者就....謝謝再聯絡。(但成績評定在後續的協調與調整分數部分就不是我們討論的範圍了....XD)。如果選手通過某項選拔,我們就會認為他是個具有某種程度水準的選手(甲組選拔就認為甲組水準,國手選拔就認為是國手水準...之類的),反之亦然。聽起來好像很合邏輯,但仔細想一想,這邏輯可能只對了一半,或是搞混了啦啦隊比賽技術動作在「難度」與「實施」間孰輕孰重。

       如此「眼見為憑」的評選機制,就像賭神高進一個人在喊出各位觀眾後翻出「梅花3」時那樣的一翻兩瞪眼,當下確實無法讓人反駁。但事實上這現象與現行啦啦隊比賽中選手能力需求的關聯性一點也不大。因為啦啦隊比賽需要的是能持續輸出 2:30 以上,綜合有氧與無氧交錯的高強度體能,並同時能穩定實施技巧、騰翻、舞蹈、跳躍與空拋...等等各項技術動作的選手。


       但 Try out 的結果只能確定該名選手在某個時間點可以成功的操作某些動作,比較難去確定該名選手能持續且穩定的操作相同動作,並完全無法確定這眼前的成功的成功是運氣或是真有實力,就像我們永遠不會知道賭神的「梅花3」是出老千還是真有特異功能。所以 Try out 的結果很顯然的並無法完整對應一個選手在比賽場上的能力需求。我們可以回憶每次國際賽 Try out 出來的選手,與他們比賽場上實際表現,這些 Try out 場上的神人踏上了比賽墊,很多時候都可能變成了不定時的炸彈。我們可以回想前面花了很大篇幅談到的 Colby Lewis,再想想啦啦隊的 Try out。「眼見為憑」的評量方法,似乎是非常的不靠譜,很容易把只會耍小魔術的江湖老千煞有其事的捧成具有特異功能的奇人異事,或是把重感冒又剛烙賽完的陳金鋒排除在國家隊的名單外。或許有人會歸咎於運氣,或是命。但話又說回來,選拔究竟是選出頂尖好手為國爭光,抑或是選誰的命好?這樣或許未來可以考慮邀請唐立淇或星星王子進入選訓委員名單,這樣也容易知道誰的命比較好。


        至於「動作難度」的部分,你是否曾經有想過,在眼前成功的高難度技巧,那是幾次嘗試後的結果?1 次還是很多次?(通常是很多很多很多@#X%&*... 很多次)那嘗試 1 次就成功的人,接下來的幾次會是如何?(這是 Try out 永遠無法回答的問題)嘗試 1 次跟嘗試  10 次才成功的人,是否在能力上有差距?(我想這答案每個人都心知肚明)就算連續成功了 3 次,是否第 4 次也會有把握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平常練得這麼辛苦,比賽仍然期待的只是全上而已)而許多 Youtube 上的強者的是否平常的表現與影片上差異不大?(這問題.....)

       我們現在 Try out 就像是看到賭神翻出來梅花 3 後就認為他之後玩梭哈、13 張或百家樂都會無往不利,甚至是賭麻將、天九、四色牌都會贏的一卡車。這等於說當我們看見梅花 3 的時候,就認定賭神未來可以不斷的繼續想翻就翻;也就是當親眼見到有人成功了具有高難度的技巧後,就馬上把他供成神,而不是先去釐清到底是運氣或是實力的原因,或是將來是否有再次或持續穩定成功的可能性,甚至傻到忘了到底是嘗試了幾次才成功。這種將「表現 = 地位」的感覺,就像是當我們中樂透後,很多好康的都找上來,卻沒想到錢會不會有花完的一天。於是乎大家都一窩瘋浪漫到像劉德華與周潤發在手錶廣告中曾經告訴我們的那句經典名言:「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或許有人會說:「美國人也是這樣在選拔 Try out 的啊!」但只要稍微瞭解美國啦啦隊文化的人都知道,美國這套 Try out 制度所選拔的,並非是專門參加 2:30 流程比賽的啦啦隊員,而是選拔站在場邊吆喝的啦啦隊員(他們大部分時間都不需要穩定持續輸出高強度的體能)。我們明顯是用了相同的方式來選拔不同目的的人,所以這制度的沿用似乎有些似是而非。又或許有人會說:「沒辦法,這就是啦啦隊!人家美國的東西我們只能 follow,我們也很無奈」。但只要這種自願被殖民的心態存在的一天,我們要如何孕育出突破現有困境的思維?況且美國與台灣的啦啦隊環境與發展方向完全不一樣,若一直不知所謂的模仿下去,啦啦隊將會離真正「運動項目」愈來愈遠。

競賽的評估

       目前啦啦隊比賽就像是前面提到 Try out 的放大版,利用相同的概念,相同的評分架構來判定隊伍的能力高下(Try out 是針對個人)。用膝蓋想也知道,不太可能因為相同的架構放大後,成績的排序就真的能夠完全反應一支隊伍整體的能力,並同時排除運氣影響成績表現的可能性。所以啦啦隊比賽的細項分數雖然長的像是 1、2、3、4.....那般,但功能卻只剩下拿來加總,用以評量選拔或比賽的級距外,跟甲、乙、丙、丁差不了多少。簡單來說,細項分數沒有連續的意義。

       舉個例子來說,A 隊在技巧分數為 15 分,B隊12分,先不論產生 A、B 兩隊的分數是否有具體依據(還是依照裁判的個人喜好)?分數之間的「距離」是否相等?A、B 兩隊的分數是否可以相減?相減後的差距是否具有意義?還是僅僅只能代表 A 隊比 B 隊好?簡單來說,這些長的像數字的符號,充其量只是穿著數字外衣的甲乙丙丁。有興趣的人可以去 Google 一下關於「次序變項」與「連續變項」的說明。

       所以這些穿著數字外衣的江湖老千,並沒有辦法告訴我們選手或隊伍在各技術項目真正的實力,更不用說應用在平時訓練的監控,更無法評估訓練成效,以及提供明確的修正方法。也就是說啦啦隊目前在組織訓練上,完全沒有一套明確的機制來掌控與評量訓練成效。教練頂多只是「眼見為憑」的提供一些連選手自己都知道的循環論證(失敗 → 練不夠 → 多練 → 失敗 → 練不夠 ....),但選手不只是需要知道哪裡犯錯,選手需要的是「有效改善」,以及「明確的修正方法」,而不是無止盡的一再重複曾經讓自己失敗的相同事情。所以啦啦隊發展至今雖有如其他運動項目般組織訓練之型,卻沒有任何與其他運動項目組織訓練相似的評估方式。

圖片來源:http://cheerunion.org/

      也無怪乎每年翻出「梅花3」的隊伍拿在拿著金盃時,即便名次「眼見為憑」的讓人無話可說,但總是無法完全服眾,也總是少了那麼些「純粹」的感覺。況且啦啦隊在各類動作項目的呈現方式、難度價值與扣分機制依舊不明確的情況下,當教練拿到裁判評量的細項分數時,依然無法從中找尋任何一點有助於未來成績進步的修正的方向。再反觀除啦啦隊以外的各項運動中,教練可以透過具體的數據資料來掌握與修正訓練進度,並預測選手在運動場上的可能表現。所以,目前啦啦隊的運動競賽制度並無法完整反應隊伍能力,並有效排除成績中運氣的成分。

       依照目前的發展模式,或許未來台灣啦啦隊比賽會像一個對岸的笑話般:「台灣人說,我們的選舉效率超好,下午四點投票結束,晚上八點就可以知道結果;大陸人則說,這算啥,咱們才牛B,明天投票選舉,今天晚上八點就可以知道結果」。也或許,不用等到未來....。



       「運動」廣義的概念上而言是包含有「身體活動」、「組織訓練」及「運動競賽」的要件,也就是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經歷過練習場揮汗如雨的身體訓練,以及在競賽場上全力以赴的熱血拼搏,並從中獲得身心靈正面提升體驗的活動過程,在概念上都可以廣義的被認為是一項運動。以其他運動項目如棒球、籃球、足球、網球、羽球、高爾夫、田徑、游泳、體操...等項目中包含的要件來看,目前還在努力中的啦啦隊都符合如這些運動項目的構成要件,甚至在某些地方超越許多。同時這也是目前主張啦啦隊是運動項目最主要,也著墨最多的論述。但仔細檢視這些論點,似乎如同 Try out 的邏輯一樣,只對了一半。

       不可否認的,啦啦隊包含有相當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也具有組織訓練。然而展現組織訓練成效的本質則是「管理」,從第一、二篇棒球落落長的討論到這邊,我們可以知道,管理決策不可只以眼見為憑的現象來決定,需要從多方面的評估後才能將犯錯的機率降到最低。並且管理與數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上述提到的任何一個運動項目背後都與數字緊緊的聯繫著。棒球、籃球、足球這類型的團隊運動不用多談;網球、羽球、高爾夫也是靠數字在管理訓練成效與衡量選手能力;更不用說田徑、游泳這類時間數字就是成績的一切;而最接近啦啦隊的體操,明確的難度價值與扣分機制也是透過數字呈現,教練能利用這些數據在訓練過程中,即時的掌握與修正訓練成效。

       此外,在使用這些「數字」之前,尚須釐清數字的本身意義,以及背後牽連的實際現象,才不致誤用數字,還自信滿滿的拿著雞毛當令箭去殘害辛苦的運動員。

       即便目前的啦啦隊擁有相當程度的「身體活動」,但在「組織訓練」成效無法提供階段性的具體呈現,以及現行「運動比賽」制度,使得競賽成績無法完全以隊伍技術能力決定時,即便目前在三項要素都具備的架構下,在缺乏明確且具體的管理機制下,仍有兩項是不及格的成績。所以啦啦隊在被承認為一項運動項目的路上還有許多尚待我們努力的地方。

       而人類本身是視覺與感官的動物,很容易對眼前的訊息做出即時的反應,如同我們深信有效,並一直沿用至今的評估方法 -「眼見為憑」。並且,我們大腦對「數字」這類抽象的描述與推理很陌生,畢竟數字不是開天闢地就與我們同生在這個世界,也是一點兒生命都沒有的符號,很難引起我們大腦的共鳴。但事實上,只要我們多多跟這些數字好好相處,多去瞭解它,這些看似冷冰冰的數字,在我們仔細端詳,縝密推敲,並與他對話後,它會告訴我們很多很多永遠無法從表面現象看出來的事情。並且你會發現,跟數字當了好朋友後,它們其實是很悶騷的。

      現在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個大聯盟球隊的投手教練或總教練,你的先發投手在比賽一開局就被對手連續ㄎㄠ了三發全壘打,當下你會怎麼想?再想看看,你的先發投手丟了七局,送給對手12張老 K,你又會怎麼想?

       那麼再想像一下,若你是個啦啦隊教練,你的選手在你面前連續成功或失敗了 3 次嘗試的動作,你又會怎麼想?馬上給予建議?還是淡定的,繼續看下去?


2 則留言:

  1. 現有的比賽制度不變時,你的訓練管理模式及比賽戰略如何?

    回覆刪除
  2. 體能部分主要會確認選手能持續輸出2:30秒以上,介於有氧與無氧間交換的間歇體能,並同時確認能穩定操作30回以上的蹲站開合。這兩者可以「壺鈴」合併實施訓練。這訓練可用時間作為具體控制成效的指標。在輔以其他的體能與協調訓練。

    至於比賽戰略會朝向特技體操的技術動作呈現以及訓練方式,我在網路上有找到法國人寫的特技體操教學手冊。目前正在研讀,等到第二階段的暑訓即可編入訓練課程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