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 ( 2014 ),IOC 在摩洛哥的臨時大會中,96 位委員破天荒的全數通過《 Olympic Agenda 2020 》奧林匹克 2020 提案書裡的 20+20 條改革提案。其中的第九條提案中註明,未來奧運不再以大項賽事作為限制(目前為 28 大項),而是以競賽數(310面金牌)以及參賽人員總數(10500人)作為限制門檻。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圖片來源:http://www.kcet.org/updaily/socal_focus/8969_Ceremonyb.jpg
圖片來源:http://www.kcet.org/updaily/socal_focus/8969_Ceremonyb.jpg
其後奧運會的規模就像回不去的瑞凡一樣,在 300 面金牌以及 10500 運動員參與的數量間徘徊,但近幾屆奧運主辦國並未因此帶來預期的經濟效應,甚至因而拖垮了國家財政。所以這次總量管控的提案,將會是替未來申辦奧運國家,不用再為了面子問題,因而打腫臉充胖子的解套方法。
但這跟啦啦隊的關連又在哪?
當然是常用來當口號的「啦啦隊進奧運」!
進奧運是所有運動項目的夢想,也是我們常用來鼓吹運動員參與這項運動的遠大目標之一。
這次通過的改革提案中,IOC 首先取消了 28 大項的限制,「啦啦隊進奧運」似乎露出了一點點曙光。因為再也不用為了進奧運,扒著個所謂正式組織當個可憐小媳婦,也不用放到運動舞蹈組織變其所屬。
再者,310 面金牌的上限,對照 2016 里約熱內盧奧運即將發出史上最多的 306 面金牌,看起來啦啦隊似乎又多了些空間。
雖然這兩道曙光看似照亮了啦啦隊發展的前方路,但修正提案最後一個關鍵數字 10500 的總人數上限,以及自 2000 年雪梨奧運後各屆的參與人數都超過的狀況,在總量限制的前提下,我們幾乎可以斷定,未來的奧運會,將不容易騰出多餘的空間來容納新進團隊競賽項目。
怎麼說呢?
從 2012 倫敦奧運飛踢掉了棒球與壘球,及橄欖球以人數較少的七人制重返 2016 里約熱內盧奧運,再加上這次限制選手參與總人數上限的改革方案,有意無意,IOC 的這些決策確實壓縮到團隊競賽加入奧運會的空間。
以這次的改革提案看來,雖然未來的奧運會還有一點點空間可以加入新的競賽項目(306 → 310 面金牌),比照近幾屆的參與人數,甚至必須縮減規模至 10500人。
也就是說,未來有哪個團隊項目能把近幾屆既有的團隊項目飛踢出去,包括籃球(5)、足球(11)、曲棍球(11)、排球(6)、水球(7)、手球(7)、水上芭蕾(8)在內。(括號內為該單項上場比賽人數)。
誰就有可能成為 2020 後奧運的新進項目。
如果以啦啦隊目前的成隊規模( 約16-24 ),要飛踢掉的既有項目不止一個,更何況棒球極有可能在 2020 東京奧運再度回歸。
我幾乎可以很確定的說,不管用哪種名稱、方式、賽制與面貌,啦啦隊(或類啦啦隊的任何形式競賽項目)要進奧運,在 2020 年前的機率會是 "0"
而 2020 之後,若沒任何大變動
從近幾屆奧運主辦國賽後的狀況,以及本屆臨時會破天荒大動作的全數通過這 40 項改革方案,顯示出 IOC 的改變決心。並且,IOC 朝令夕改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到 2020 前還有 5 年,我們可以思考,是不是要再花 5 年的時間來爭一個連摻在一起都不會變成撒尿牛丸的笨蛋?
或是可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我並沒有修讀過國際體育組織與現勢,但我去 google 了一下很多學校的課程大綱,大概談的都是一些 google 都可以告訴你的過去式。
雖說鑒往可知來,但世界卻一直在用你想像不到的方式在改變,許多的現在進行式甚至是未來式,還須靠多方蒐集資訊與瞭解,很難只抱著過去課本學到的資訊來判斷。
當然,最重要的,是願不願意去承認與面對。
同時,這些資訊也都是完整確實的。
從這些資料看來,無論時間遠近,啦啦隊或「類啦啦隊」的任何競賽類型要進奧運,很可能只是個美麗燦爛的粉紅色夢想。說這些並不是阻止我們去追逐夢想,只是不太希望追逐夢想的努力與熱情,在一個可預期的泡沫上,放上太多重量。
因為每一個人的熱情與努力,真的很珍貴,不要浪費。
所以,這次改革提案的通過,將會使得「啦啦隊進奧運」變成是一個根本不再需要被討論的 - 假 ‧ 議 ‧ 題!這也就無所謂國際間那些合縱連橫的紛紛擾擾,而國內外都應團結一致往前邁進的這類言詞,將僅僅只會是一句振奮人心的口號。
顧好國內的基層吧!
就算松山高中,泰山高中沒有出國比賽拿金牌,冠軍金盃與 20 連勝會是他們記憶中最美好的一段;就算明道大學,國立體大的水準跟美國 NCAA 有段差距,隊史首冠以及甲二級回歸一路上的點點滴滴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
倘若主張啦啦隊是一項運動,並希望用*運動*的角度與專業來看待它。那完備現有競賽制度,將會是一個務實的努力方向。先不提國際的選邊站,國內競賽的紛擾至今仍無具體的解決方法(特別是現在的選手很單純,只想要公平透明的比賽,我們也都曾經是過來人),但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甚至演變成期待著每年來看這場年度鬥爭大戲。
但這已經不知道過了多少個 5 年?
在 2020 前,還有一個 5 年,可以選擇繼續努力的追逐一項假議題,或是務實的從教育角度出發,以一套相對公平合理的賽制,做著差不多的事,來發展國內的學生競技運動。
在互有輸贏的公平合理競賽制度中,不僅學習到「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的運動家精神,也透過競賽留下來的數據,具體的保存每位選手生涯中每一分的熱情的回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