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NCAT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CAT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3月2日 星期一

能有多少個 5 年?


2015 年是 NCATA 第 5 個賽季,今年共有 11 支隊伍進行 29 場的巡迴比賽,在 2010 年草創之初 NCATA 只有 4 支隊伍。

NCATA 競賽的六回合(event)分別是(點擊連結可開啟各回合簡介)

指定動作回合(40分) Compulsory
技巧回合(30分) Acro
金字塔回合(30分) Pyramid
拋投回合(30分) Toss
騰翻回合(60分) Tumbling
團隊流程(110分) Team Routine

滿分 300 分

最先登場的指定動作回合是菜鳥最好的舞台,
畢竟,要求剛門的菜鳥要在第一年立馬追上有學長姐的水準才能上場比賽
的確是有點強人所難


技術動作採回合分立,依賽制安排的順序實施
沒有強迫式的連續動作,在相對體力充足狀況下
選手可以專注做好每一個動作細節,安全性相對提高
真正達到「追求動作極致完美」的目標
而不是鄉愿的只求「全上」就好!

同時,動作完成高下立見,
裁判給分清楚明確,爭議會降低很多

雖然少了 2:30 down up 連走的緊湊動作
但可以想像那賽程中領先隊伍突然的連續失誤造成落後的低氣壓
隨後靠著連續大招追回失分的起伏劇情

應該也不會輸太多才是
而且這也是 2:30 永遠無法體會的

不忘本的「流程」佔了剛好超過 1/3 多一點點的最大配分比重(110分/300分)
保留了原有的 2:30 流程
1/3 的總分比例也降低了黑箱對總成績的影響力

各回合累積的分數
絕對比只用一晃眼 2:30 來決定一支隊伍一整年的努力成果要來的公平


分立的回合,使得教練、訓練人員需求量增多
教練團存在就有其必要性,同時真正各司其職
各組助理教練顧好組選手得分供總教練調度

教練不光只是平時出張嘴吼著罵聲叫選手練
然後上 Youtube 抄一抄動作後讓選手嘗試再摔一摔
最後比賽時蹲在角落眉頭深鎖
演的好像很緊張這樣

除了規劃、執行、監督與考核日常訓練
在比賽前與教練團開會安排各回合選手次序,繳交出場名單
比賽中依次給予出場選手叮嚀鼓勵
或是微幅落後時,立馬調度追分大招出場追分
又或是在大幅領先或落後時
立馬叫暫停改由二線選手出場
一方面保留主將體力面對之後的比賽
二方面也可增加二線選手經驗
說不定下個初生之犢就這樣被發掘了


瞬息萬變的臨場調度,讓「教練」回歸團隊運動競賽的本質
在比賽時發揮運籌帷幄功能,
盡可能的在競賽過程中不斷調整策略帶領著隊伍走向勝利
而不僅只是一位在場邊眉頭深鎖
對場上發生的一切都無能為力的觀眾

競賽分回合實施,裁判需求增多
每場比賽藍墊子前面一字排開不會再都是那些老面孔

回合分立也自動將裁判劃分專業
菜鳥裁判同樣可從指定回合入門
再分別取得各單項評判資格後,最終取得團隊流程評判資格
如此一來,教練講習活動將會辦不完

供需市場建立之後
擁有資格的裁判將會有大量的比賽可以發揮專業

同時回合輪替的裁判安排
會將黑箱的影響因素降到最低

並且,在轉型的過程中
老面孔可頒發直升「團隊流程裁判」的禮遇

就算老蕃癲亂給分
1/3 的配分比重平均下來,影響力也會降低

若同場再安插幾個真正的專業裁判進去
數學方法會讓這制度給了面子,又不輸裡子


各回合實施選手的得分即是個人的生涯累積
不同於 2:30 一年一次大拜拜,拜完即洗牌重來的任務編組形式

選手追求生涯累積的榮譽
會是選手留下來最強的內在動機

同時,你不是最秋最屌的選手也沒關係
就算無法在競賽場上閃耀
累積的數據也能讓你發光
因為憑著天賦恃寵而驕的跩哥
在這套賽制裡會是劃過天際那最美的流星

這也是運動教育中「獎勤不獎強、罰懶不罰弱」的最好展現

有了大量數據之後,除了團隊名次之外
可以設立真正代表個人努力的獎項

舉凡是 MVP,底層王、中層王、上層王、騰翻王、空拋王、新人王
甚至是隔壁老王

只要數據能夠呈現出一個絕對,且難以取代的努力成果
想要什麼王,就有什麼王

「王」不再是用比誰秋,或是用 Facebook 點讚的數量來選出

新隊伍出賽沒名次不用抱在一起哭哭
有意義的分數,就是代表你隊伍的能力價值,也是最好的努力目標

同時,分立的回合會告訴你哪裡沒做好,哪個環節有問題
教練團有了補強的方向
也讓明年再加的油也知道該加到哪裡去


有了數據,累積得分也可成為評價選手最客觀的證據
而非教練的主觀感受或個人私心
也可排除掉現今選拔制度中常常選出來的那神來一筆不定時炸彈

還有很多很多好處,用運動的邏輯來想就通了

用運動的邏輯來規劃,不用大聲嚷嚷
就算是外行人,也會把你當成是一項運動

一樣的舉來飛去
少了點誇張的表演動作與聲光效果
多了些「競技」運動的元素
順便也解決了多年來一直無解的問題

或許有人會說,這不是啦啦隊
啦啦隊應該是#︿%&*!@#%(以下無止盡戰文,略)

所以
還是啦啦隊最好!
還是啦啦隊最好!
還是啦啦隊最好!
(因為很支持,所以講三次)

這我不能否認,因為,這也不是肯德基!

但我們可以反過來想,受過這一套賽制洗禮的選手
回來跳 2:30 的流程的話

會差到哪裡去?
會差到哪裡去?
會差到哪裡去?
(因為很重要,所以問三次)

如果今天有一項新產品,使用者不用花太多功夫就能上手
有效的解決了一些舊產品使用上的老問題
同時提供了一些新的使用感受

那舊產品的競爭力在哪裡?

5 年,可以選擇做一些看似陌生但又好像很熟悉的事
也可以選擇在一些無意義且無止盡的爭吵聲中度過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六)團隊流程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Team Routine 3-16-13

奧勒岡大學「團隊流程」回合競賽實況


Event 6 – Team Routine (possible 110 points)
技術回合 6 – 團隊流程(本技術回合總分共 110 分) 

        The team routine is the biggest single event, scoring-wise. This event includes 20-24 athletes in a 2.5 minute routine set to music.
        團隊流程是競賽結構中得分比重最高的一個回合。參賽隊伍以 20-24 名隊員實施一套配合音樂編排之 2:30 秒技術流程。

Here are the requirements:
以下是流程的指定技術項目

36 acro elements (20 points)
36 組次技巧實施(20分)

6 tosses (20 points)
6 組拋投技巧實施(20分)

5 pyramids, 2.5 high (20 points)
5組三層2.5段金字塔實施(20分)

1 jump/standing tumbling pass per athlete (20 points)
每一隊員須實施一次跳躍與一次原地騰翻(20分)

1 running tumbling pass per athlete (20 points)
每一隊員須實施一次助跑騰翻(20分)

Teams are also scored in:
以下項目同時併入計分內容

Dance (5 points)
舞蹈(5分)

Routine Construction (5 points)
流程編排(5分)

Teams can also add more elements to their routines as they see fit.
參賽隊伍得依照流程編排增加技術元素。

The maximum score in each meet is 300 points. Highest combined score after all events wins the meet.
所有競賽回合加總滿分為 300分。各回合實施結束後之得分加總高者勝出。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五)騰翻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 Tumbling Round 4-2-13
奧勒岡大學「騰翻」回合競賽實況


Second Half
下半場

Event 5 – Tumbling (possible 60 points)
技術回合 5–騰翻 (Tumbling)

The tumbling event consists of 6 heats, each of which are worth a possible 10 points.
參賽隊伍分別實施六回合,不同「指定動作項目」,滿分為10分之騰翻動作


Heat 1: Double – Two athletes perform a synchronized identical pass.
回合 1:雙人回合(Double):兩名實施人員同步實施相同騰翻動作。

Heat 2: Triple – Three athletes perform a synchronized identical pass.
回合 2:三人回合(Triple):三名實施人員同步實施相同騰翻動作。

Heat 3: Quad – Four athletes perform a synchronized identical pass.
回合 3:四人回合(Quad):四名實施人員同步實施相同騰翻動作。

Heat 4: Single Ariel Pass – Must have one flip besides the final flip of the pass.
回合 4:連續空翻回合:須在結束空翻動作結束前實施一項空翻動作。

Heat 5: Six Element Single Pass – Must have six skills including the final skill.
回合 5:六項技術騰翻回合:含結束動作在內,於單趟騰翻中實施六項騰翻技術動作。

Heat 6: Open Single Pass – No requirements

回合 6:自選動作回合:無特殊規範

2013年6月23日 星期日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四)拋投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Toss 3-16-13
奧勒岡大學「拋投」回合競賽實況

Second Half
下半場

Event 4 – Toss (possible 30 points)
技術回合 4 – 拋投(本技術回合總分共30分)

This event consists of 3 heats, each of which are worth a possible 10 points.
各參賽隊伍分別實施三回合,包含不同「指定動作項目」之空拋動作。

Heat 1: Skill executed in layout position
回合 1:須實施包含「直體後空 ( lay out )」之空中動作。
Heat 2: Two synchronized basket tosses
回合 2:須同步實施兩組相同之空拋動作。
Heat 3: Two skills performed during the toss
回合 3:實施兩組自選空拋自選動作。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三)金字塔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Pyramid 3-16-13
奧勒岡大學「金字塔」回合競賽實況

Event 3 – Pyramid (possible 30 points)
技術回合 3 – 金字塔(本技術技術回合總分共30分)

        Each team has 60 seconds to perform two 2.5 high pyramids which include entry, 2.5 high structure and dismount. Each pyramid is scored seperately.
     
       各參賽隊伍在時間 60 秒內實施兩組 3 層 2.5 段的金字塔團隊動作,60 秒需實施包含進場、實施與拆解著落。兩組金字塔之為各別獨立評分。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二)技巧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Acro 3-16-13
奧勒岡大學「技巧」回合競賽實況


First Half
上半場

Event 2 – Acro (possible 30 points)
技術回合 2 – 技巧(本技術回合總分共30分)
     
        The acro event includes 3 heats, each 45 seconds long. Each heat ha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but the actual stunt routine is unique to each team. Each heat is worth a possible 10 points.
     
        技巧技術回合包含有三個子回合,各子回合實施時限為45秒。各子回合有其指定元素。各參賽隊伍須實施包含有指定元素之自訂流程,各子回合之滿分為10分。

Heat 1: Required Flipping Skill, 5 elements
子回合 1:包含有5項迴旋元素之技術動作。

Heat 2: Required Twisting Skill, 6 elements
子回合 2:包含有6項旋轉元素之技術動作。

Heat 3: Required Release Skill, 7 elements
子回合 3:包含有7項離手元素之技術動作。


啦啦隊也可以降玩 - NCATA(之一)簡介 & 指定動作回合

        2:30,幾乎是目前大部分啦啦隊隊員一整年努力的目標,過程充滿了理想、熱情、努力與汗水,一群人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邁進,過程中無數個故事的起承轉合,在隨著名次揭曉時的絢爛高潮後,歸於平淡。這短短的 2:30,承載著眾人多少的努力,多少的汗水與淚水的累積,多少的衝突與合作,以及多少的傷痛與忍耐,參與其中的每個人就像是親身演出了一季真人實境秀。這戲劇化的過程,也是讓人著迷之處。




        現在,一個新的組織「NCATA」提出了一個新的競賽模式 -「Acrobat & Tumbling, A&T:技巧騰翻」,正開始顛覆我們對於原有啦啦隊競賽的邏輯。






NCATA
        National Collegiate Acrobatics and Tumbling Association, NCATA:美國大學技巧與騰翻協會,是由 6 所大學所共同創立的一個運動組織,同時該組織提出了一項新興的體操運動競賽模式。



Azusa Pacific University 亞茲薩太平洋大學
University of Oregon 奧勒岡大學
Fairmont State University 費爾蒙特州立大學
Baylor University 貝勒大學
Quinnipiac University 昆尼皮亞克大學
University of Maryland 馬里蘭大學


        其提出的競賽模式將我們現今所謂「啦啦隊的元素」給拆開來,以對抗 ( head to head ) 的模式進行,將指定動作、金字塔、舞伴特技、空拋、騰翻與團隊流程一共 6 項的技術回合 (event) 分開來實施。比賽為上下半場進行,各半場有三個技術回合。



UofO Acrobat and Tumbling Compulsory 3-16-13 

奧勒岡大學「指定動作」回合競賽實況


First Half
上半場

Event 1 – Compulsories (possible 40 points)
技術回合 1 – 指定動作回合(本技術回合總分共40分)

        Teams perform the exact same skills in four different heats, each heat is worth 10 possible points:

        參賽隊伍分別實施完全相同之「技巧」、「金字塔」、「空拋」與「騰翻」…等技術動作,各子回合之滿分為10分。

Heat 1: Acro Heat
子回合 1:技巧回合

Heat 2: Pyramid Heat
子回合 2:金字塔回合

Heat 3: Basket Toss Heat
子回合 3:籃形拋投回合

Heat 4: Tumbling Heat
子回合 4:騰翻回合

指定動作回合藉由實施相同技術,以評量參賽隊伍之基本技術能力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