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Ashley Burns 與 Lauren Chang


        Ashley Burns 與 Lauren Chang,兩個大家或許很陌生的名字,但她們參與的活動大家一定很熟悉-「競技啦啦隊」。

        2005年8月9日,年方14歲的 Ashley Burns,在一次日常練習中,在實施阿拉伯姿兩圈旋轉下 (arabesque double down) 的時候,第二圈並未轉完,就以腹部撞擊保護者肩膀,導致脾藏破裂 (spleen ruptured) 出血不治死亡。

        圖片來源:http://ashleyburns.memory-of.com/

        2008年4月14日,年方20的 Lauren Chang 在一場啦啦隊比賽流程進行中,實施一次再也平常不過的的空拋抱接動作時,不慎被上層人員踢擊胸口,造成雙側氣胸 (bilateral pneumothoraces),送醫不治死亡。
     

        這兩起事件顯示出,即便是擁有最嚴謹的安全規範,最專業的教練在場,以及在受到安全認證的保護軟墊上實施,並且選手是在沒有撞擊到地面的狀態下,競賽的過程中仍然具有致死的風險。

        當眾人關注的焦點都放在校園啦啦隊安全中撞擊地面致死的事件時,即使是在完全合乎安全教育規範的情境中,實施技巧同樣也有致命的風險!而這樣的風險是來自於我們現行的「賽制」。

        目前啦啦隊的「賽制」為選手在2分30秒的音樂長度中實施多重技術動作,對選手體能負荷極大,然而在流程後半段,選手在體能與專注力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為了追求卓越表現,仍必須實施具有高風險的高難度動作,而在這樣的身心狀態下,很可能因一個不小心,使得動作無法實施完整,因而撞擊抱接的隊友,若撞擊處為人體較脆弱的地方,如胸口、腹部...等,同樣也具有致死的風險。

圖片來源http://www.nytimes.com/ 

        從前述美國的兩件例子來看,這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而美國教育單位也因此對於現行賽制做出通盤的檢討與改善,將目前「短時間密集」的實施多項的技術動作分別獨立競賽,雖然賽制較原本的複雜許多,比賽時間也較長,但能大大降低因賽制帶給選手體能的消耗而產生的情境風險,並降低技術動作本質風險的發生率。

延伸閱讀:

02:30啦啦隊競賽模式「傷害」的「情境風險」

大家是否還記得「曹辰瑩」與「吳佳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