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一)


        現在最常見的動作訓練以及評估模式,通常是由教練觀看選手動作的實施,再依照選手成功或失敗,來評斷技巧實施的優劣,並從中舉出一些缺失讓選手當場修正,再由教練重複觀看選手操作,如此日復一日。但這種訓練方式,有些平時訓練有素的動作,
在比賽時,總是不知怎麼的,還是失敗了。


        或許比賽時的臨場反應或情境因素會產生部分的影響,但總不至於會像「0 與 1」那般,不是「上」就是「掉」的差距?那平時技巧穩穩上的時候算什麼?為什麼平時看起來好像有8~90分,甚至是100分把握的動作,在比賽時掉到連60分都沒有?這完全沒有一致性的現象總是困擾著選手與教練,而這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

        而目前僅有的對策就是累積所謂的「成功」次數。但這是一個很弔詭的邏輯。在累積成功次數的過程中,「失敗」的次數似乎也是一樣在累積,而且通常比成功的次數還要多(很多?)。但我們通常把失敗累積的次數都故意忽略不提。但依照動作學習與身體記憶的論點來看,這樣到底是在學習成功,還是學習失敗?
        從不斷的累積技巧嘗試次數,永遠都不夠的練習,摔了再上,上了又摔,如此循環,直到累積到目標的成功次數後,換來教練一句:「嗯!很好,走下一個課程」。此時多數選手心裡依然納悶,那這樣算是成功嗎?而就算成功,到底是為什麼成功?而失敗呢,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失敗。選手只能一直不斷的「嘗試」、「累積」、「堅持」,反正一切都是教練說了算!

        然而,為什麼技巧會成功?為什麼會失敗?為什麼時好時壞?為什麼好壞差距會如此大?又為什麼前一次還穩穩的上,這一次卻摔個亂七八糟?

而這些為什麼不光是我,我想也是每位選手與教練大家心中最大的疑問。

圖片來源:http://www.futurity.org/

        與其在這複雜難解的無限迴圈中打轉,或許我們該跳出去,換個不同的角度,用我們雖然陌生,但擁有縝密邏輯,卻又不難理解的理論背景來看,這些技巧的成功,甚至是連續的成功,其實並不代表身體真的學會了,而是如同「丟硬幣」時出現人頭或10元的那樣「剛好」的隨機現象罷了。

        很多眼見為憑論者或許會反駁,那些成功,甚至是連續的成功的技巧,不就我們「學會了」的最好證明!都連續成功了耶!不然還要怎樣?

        教練明明就「看」到哪些地方該改,然後告知選手「修改」,在當場也似乎看見了成效。於是,一定會有人說:啊~該看的該修的都修了,不然還能怎樣?

        但我們可以自己想看看,就算一組已經連續成功10次的技巧,我們有多少把握在第11次嘗試的時候會繼續成功?除非就像是跨騎、股立姿那樣簡單的動作。


文未完,待續 ....


延伸閱讀: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二)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三)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二)


        在很多二項選擇情境(要 or 不要;先 or 後)無法決定時,我們都會利用丟硬幣這個小動作來決定。因為我們知道硬幣有兩面(廢話),丟出人頭或10元是隨機現象,在一般情況下,是無法以人為來控制結果,所以可以代為決定我們心中搖擺不定的心意。

        然而要丟出一個人頭或10元,其中包含著非常複雜的因素。好比有硬幣丟出去的動作型態、力道、拋投角度、高度以及連帶著產生的硬幣飛行、旋轉或墜地速度、角度...還有你能想到雜七雜八又能言之成理的任何影響因素。


        即便我們每次都用相同的動作來丟,丟出來結果也很有可能會不一樣;而每次丟出「人頭」的動作,通常也不盡然會相同。聽起來很好像複雜,但的確是事實。這也就是說,這些不同的力道、角度、高度、速度...等因素的排列組合,會產生相同的結果。就算在具備我們認定能丟出「人頭」面的條件下,在硬幣丟出的瞬間,仍然可能還會有其他不預期因素的介入,因而改變了丟硬幣的結果。

        而啦啦隊的技巧操作也是如此。一個技巧的實施過程,上層與底層人員不僅本身要控制拋投時的動作型態、力道、角度、速度...等因素外,同時雙方也要在同一時間點相互配合,必須在雙方本身以及相互配合這「三者兼具」的情況下,操作技巧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性,要不就是上的歪七扭八,死撐硬推的不符合我們一致認同的質感要求。

        以「丟硬幣」這個用一組複雜系統(人)與一個實體物件(硬幣)的交互作用為例,結果背後的成因與影響因素的描述就已經複雜到讓頭腦打結。


        何況是在啦啦隊技巧操作時,兩套複雜系統(人)除了要自我控制外,還要加上雙方(人與人)在同一時間點的配合,這其中的影響因素遠比一個人單純丟一個硬幣要來的複雜許多(不只許多,而是很多很多很多...多到讓人無法想像),更不用說一大群人組合而成的金字塔與流程。

        以致於造成現在我們對技巧教學的敘述,就同如評論家解析抽象藝術畫作那般,任誰都可以找出幾個模稜兩可的觀賞角度編出一套言之成理的賞析,但若以這些言之成理的賞析論點來作畫,卻總是無法畫出一幅傳世的名畫。

        這就是人性!人們總是希望能夠透過自身的觀察,以釐清複雜現象的脈絡,並希望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不知道是哪來的自信(還是自大?),深信這是成功唯一的道路。雖然在路途中會遇到無數個寫著「通往成功」的岔路,卻始終不願嘗試。始終堅持在自己的道路上,透過一步一步辛苦的累積,期望總有一天能走到終點。


文未完,待續 ....



延伸閱讀: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一)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三)

是在丟人還是在丟硬幣?(之三)



       我們現在拿出一個10元硬幣,試著丟丟看10次、20次或更多,然後把結果記錄下來。在這一連串的結果中,一定會有某些時候連續出現三次、四次甚至是五次的「人頭」或「10元」吧。

       還記得前面有提到過,每次丟硬幣結果的影響因素都是極為複雜的,雖然每回都是「連續的操作看起來大致相似動作」,但結果不會因為「看起來動作相似」的原因而產生任何的「關聯性」或「因果關係」,因為我們永遠無法預期下一次硬幣落下來會出現哪一面。


       儘管我們可以努力的觀察與描述到底是用了什麼動作型態、力道、角度、高度...等等,以及我們能想到任何雜七雜八又能言之成理的因素,來丟出眼前看到的「人頭」或「10元」,就算盡力控制每次動作的一致,我們還是無法精準的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更不用說能控制連續相同的結果。

       現在回想剛剛丟硬幣的時候,在連續出現「人頭」或「10元」時,你是用一模一樣的動作丟出來的嗎?還是你很努力的控制每回動作的一致,出現了連續「人頭」或「10元」的結果嗎?或是我們的意識已經盡全力控制了每次的拋投動作,但人頭與10元卻乖乖的照著隨機現象法則一次一面的輪流出現?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每回丟硬幣的結果都是所謂「隨機的獨立事件」,並且這些事件之間沒有任何的關聯性,更不可能會有因果關係。然而在啦啦隊裡做技巧的「丟人」也是一樣!

       有點難懂,是吧!那現在我們試著來解釋一開始請大家丟硬幣的一連串結果,看看這些結果有什麼意義,也看看這交錯出現的「人頭」與「10元」能告訴我們些什麼。

       我們先將「人頭」設定為「成功」,把「10元」那面設定是失敗。現在想像一下,我們就像是在平常在練習技巧動作的情境中。這時你連續出現了三次技巧成功(人頭),你會怎麼想?YA,終於學會了?我真厲害?還是...?

       又如果一會兒成功(人頭),一會兒失敗(10元),完全找不到關聯性與因果,你會怎麼想?絞盡腦汁想不透?悶著頭繼續「堅持」的累積次數(但通常是失敗的次數)。

       又如果你連續出現三次甚至四次失敗(10元),你又會怎麼想?我真爛,再加油!練壞了,教練再幫我修?還是...?

       因為我們清楚知道「丟硬幣」這事件在本質上擁有「複雜難釐清」的成因,以及「獨立無關聯」的特性,並知道我們無法控制沒有生命的硬幣。以致於我們很明確的瞭解在釐清每次丟硬幣的成因無異是「刻舟求劍」,以及解釋一連串丟硬幣的連續現象無疑是「緣木求魚」。所以在遇到無法決定事情的時候,丟錢幣通常會是一個「表現命運」好工具。


       然而,複雜程度與丟硬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啦啦隊技巧動作(甚至某些部分比丟硬幣複雜好幾倍(如金字塔)。所以更是無法只從觀察結果就能找出這些事件的成因,更不可能找出這些事件之間的關聯性。充其量只因為連續操作著大致上相似拋投的動作,而我們也直覺認為我們能夠「完整控制」我們的身體,就以為能夠控制本質上與丟錢幣一樣複雜難以釐清的技巧操作狀態,於是乎很容易掉入「自以為」掌握了這本質上是隨機事件的錯覺中。

       而我們現在的訓練或練習方式,就像是每個人不斷陳述自己擁有可丟出人頭的方法,並想要釐清所有可以丟出「人頭」的因素,而每個人也都會解釋連續丟出人頭的意義外,還刻意忽略的丟出「10元」的次數,但總是無法有效的跳脫如丟錢幣般一半一半的隨機現象,甚至某些時候比王建民的打擊率還要低。

       也正如此,我們永遠無法釐清每次技巧動作本身的實際成因,以及各技巧操作之間是否存在著一致性,自然無法有效的預測下一個技巧的發生狀況。而目前也只是持續不斷的觀察動作表象,這就像是不斷的觀察每次丟硬幣的動作模式,並且馬後砲的不斷重述發生過程,希望能透過一些無關緊要的修正來改善,在連續現象發生的時候,自以為找到了這些事件的關聯性與一致性。然而超出我們預期的事件仍然不斷的出現。

因為,我們總是自以為的控制住了隨機現象!

因為,很多時候,技巧連續成功的現象,很可能只是像丟硬幣那樣的「剛好」罷了!

因為,沒有人能夠預測下一次技巧是否會成功。

但事實上,要改變隨機現象,沒想像中的難 ....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HPU 開了第一槍,接下來換誰?


        知名的美國啦啦隊學校 Hawaii Pacific University, HPU ( 夏威夷太平洋大學 ) 在日前 4/13 甫獲得了 NCA (National Cheerleaders Association) 大學啦啦隊錦標賽男女混合大組 (Large Coed) 與男子小比例混合組  (Small Coed) 冠軍,這也是HPU隊史上第10座混合大組,以及第六座小比例混合組冠軍!

圖片來源:http://www.hpu.edu/HPUNews/(圖片點擊放大)

       但令人驚訝的是,不到一週後的 4/18 號,HPU 官方網站刊載了一篇關於該校啦啦隊的聲明稿,內容主要說明 HPU 決定「重組 ( Restructure )」啦啦隊與啦啦舞蹈隊。也就是解散現有的隊伍,重新編制與定義 HPU 啦啦隊與啦啦舞蹈隊在學校裡擔任的角色、責任與義務。文章中除了一些官腔的內容表揚 HPU 過去10多年來在全國大賽中的努力(第二段前面幾句話);還有各位的努力都有目共睹(最後一段開頭);以及期待未來新隊伍與學校的互動關係(倒數第二段)...等等之類的BS外,還有有幾句話非常值得一讀(紅線框框處),我們就來看看 HPU 講了些什麼?

--------------------------------------------------------------------------------------------------------------------------------------
... university leaders made the decision recently to reorganize the teams to support HPU athletic contests, university activities and community events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cheerleading and dance programs function at thousands of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校方最近做出了一個決議,將啦啦隊與啦啦舞蹈隊視為支援 HPU 校代表隊運動競賽、校內及社區活動的支援團體。與全美其他上千所大學對於啦啦隊與啦啦舞蹈隊的功能性認定一致。
--------------------------------------------------------------------------------------------------------------------------------------
HPU is continuing scholarship assistance for returning cheerleaders and dancers so that no current program participants will be disadvantaged by the change. The squads will not compete as teams at national cheer and dance competitions, though members will be able to take part in individual competition, if they so choose.
       HPU 仍將繼續提供選擇歸隊人員獎學金支助,所以沒有任何現任隊員權益會因為隊伍重組有所損失。重組後的隊伍將不以團隊名義參與任何全國性啦啦隊與啦啦舞蹈隊競賽,但所屬隊員仍得以其意願參與地區性獨立賽事。
--------------------------------------------------------------------------------------------------------------------------------------

       第一段話看完就讓我回想起過去寫過的一篇文章「啦啦隊是一項「運動」嗎?-阿拉巴馬大學事件」中,阿拉巴馬大學校方對於該校啦啦隊冠軍戒指問題的回應。

--------------------------------------------------------------------------------------------------------------------------------------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congratulates our cheerleader squad on winning the UCA cheerleading competition,” Walker said in a release. “The Athletics Department typically awards rings to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teams. The rule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governing the roles and activities of cheerleaders have been consistent fo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nd were in place before the squad participated in the UCA event.”
       沃克在一份聲名中提到:阿拉巴馬大學恭喜我們的啦啦隊在UCA啦啦隊錦標賽中獲得的優異成績。一般而言,體育室只針對大學校際競賽運動團隊給予冠軍戒指的獎勵,從過去到現在,這規定、政策與準則在啦啦隊的角色認定與活動管理均一致未改變,目前針對啦啦隊參與UCA各項活動的認定是合理的。
--------------------------------------------------------------------------------------------------------------------------------------


       阿拉巴馬大學對於該校啦啦隊角色的認定與 HPU 這篇聲明的精神不謀而合,兩校均將啦啦隊或啦啦舞蹈隊視為「運動代表隊輔助團隊 " group supporting athletic teams "」。並且 HPU 在聲明中也提到校方對於重組後新隊伍的認知「與全美其他上千所學校的認知一致」,文中使用了 " thousands of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 的字眼,這也就說明了美國絕大部分的大學,並非把啦啦隊視為如我們「片面認定」在 UCA 或 NCA 比賽中上飛來飛去的「運動團隊」,而仍舊是保持著啦啦隊在美國百年來的一貫認知,即「場邊助陣隊伍 (traditional sideline cheerleading )」,最終的責任歸屬詮釋與管轄的權力仍屬於各校。

       所以各校啦啦隊充其量只是在球季間的空檔,自行參加了一個大型商業團體為了行銷宣傳而舉辦自稱的所謂「全國大賽」。自然不能本末倒置的將「不屬於教育體系」的商業團體所吹捧出來的榮耀與利益,凌駕了校方以及美國社會對於這類隊伍最原始的認知,更何況在準備這類比賽的過程中具有發生嚴重運動傷害的可能性,更是會影響校方在場邊助陣時人員的安排。

       並且 Varsity 執行長 Jeff Webb 在之前一場關於啦啦隊訴訟案中作證時自陳,Varstiy 支持與推廣的啦啦隊是屬於「傳統的場邊助陣性質啦啦隊 " traditional sideline cheer "」,同時這類具有競賽性質(或元素)的活動,也是為了促進 Varsity 集團營運 ( to help promote his business ) 為主要目的。

       所以無論是 NCA 或是 UCA 舉辦的任何所謂的「比賽」,那也僅是提供傳統美國場邊助陣啦啦隊參加「具有競賽性質」的啦啦隊促銷大拜拜,而非真正的競技運動比賽。而參與的團體更無所謂的「競技啦啦隊 ( competitive cheerleading )」之說。以致於這類型態的競賽模式完全不被美國體育界人士認為是一項競技運動比賽。

       而美國以外的地區,也僅只片面的將這具有複雜大學體育運動文化背景的「大拜拜比賽」架構移植過來,以致於這類根本不屬於競技運動比賽的「活動」,被很認真的搞成四不像的「體育競賽」。

       啦啦隊訴訟案相關內容可參考之前文章「啦啦隊是一項「運動」嗎?-昆尼皮亞克大學訴訟案」。

       此外,HPU 在聲明稿第二段文末中提到的內容,甚至比阿拉巴馬大學更「具體」的明文指出 HPU 不會以「團隊的名義」參加全國性的大學啦啦隊比賽。這行政命令也等於給了 HPU 啦啦隊下了一道禁賽令,未來這支新隊伍不止中斷了 NCA 賽事的參與,就連其他全國性的大學啦啦隊競賽都無法出場,也就是說,除 NCA 外,另一個由 Universal Cheerleaders Association, UCA 所舉辦的比賽同樣無法出賽。而目前這美國唯二的大學啦啦隊比賽幕後的大老闆就是.....

相信大家都很聰明 - Varsity。

       而這篇聲明是否也隱含著美國學校或是教育單位對 Varsity 集團開的第一槍?沒人知道,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是個現在進行式,並且這效應很有可能會悄悄的在美國蔓延開來......(鏡頭水波紋)



延伸閱讀:
啦啦隊是一項「運動」嗎?-阿拉巴馬大學事件
啦啦隊是一項「運動」嗎?-昆尼皮亞克大學訴訟案

2012年4月2日 星期一

什麼都管,什麼都不奇怪!(之四)


        前三篇簡單的描述了這次3/28緊急公布的其中一份文件,內容看似很合理的規範出從流程編排 (Choreography)、服飾 (Uniform) 以及化妝造型與其他 (Make up and others) ...等需遵守事項。

詳細說明可點閱以下三個連結:


        USASF 提出這些規範似乎是意圖提升啦啦隊「正面」的形象,但話又說回來,一般認知中啦啦隊給人的形象不就是很「正面嗎」??那為何又公布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規範?而實際公布後的確產生了多方群起砲轟的反效果。除了修正的程序問題外,諸多條文施行層面難以實行、還有使用拗口到讓舌頭打結的文字,來敘述出簡單到不行的常識,以及快到令人措手不及的頒佈時間...等等,都是美國啦啦隊圈砲口一致的攻擊點。不知道各位看完有何感想?

        接下來是另外一份  USASF Image Etiquette(USASF形象禮儀規範)主要是提醒參賽隊伍所屬人員從踏入參賽場地後的相關注意事項。不要看到啦啦老大公布的規則,就一股腦的想到國際接軌,而人為刀殂我為魚肉的像個龜孫子一樣的乖乖遵守。先仔細看看規則到底規範了什麼?再來想要不要 follow 也還不遲。

(點擊開啟新分頁)

        點開原文PDF檔看不懂嗎?沒關係!底下有中英對照的版本,我們就慢慢的看下去吧!

圖一、USASF形象禮儀規範 Page1(滑鼠點擊放大)

圖二、USASF形象禮儀規範 Page2(滑鼠點擊放大)

圖三、USASF形象禮儀規範 Page3(滑鼠點擊放大)

        看完不免覺得,USASF是在把啦啦隊員當白癡嗎?還是在美國跳啦啦隊的人大部分都是白癡!?但總不免隱隱的感覺到,這份規範中意圖避免的行為在我們身處的圈子裡好像處處可見!

延伸閱讀:
什麼都管,什麼都不奇怪(之一)
什麼都管,什麼都不奇怪(之二)
什麼都管,什麼都不奇怪(之三)

什麼都管,什麼都不奇怪!(之三)



MAKEUP AND OTHER
MAKE UP AND OTHER goes into effect with the 2012-2013 season, but will not be enforceable by deduction until the 2013-2014 season.
化妝造型與其他規範將於2012-2013年賽季實施,並於2013-2014年賽季納入扣分範圍。

Makeup Makeup should be uniform and appropriate for both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age of the athletes.
化妝造型須一致,並符合表演編排內容與啦啦隊員實際年齡。

Face/Eyelid Rhinestones are not allowed. False eyelashes are allowed but may not be decorated in rhinestones or additional jewelry.
不得於臉部以及眼週裝飾水鑽,得使用假睫毛但不得於假睫毛上裝飾水鑽或附加的裝飾物。
(謎之音:看看咱們的比賽,嘖嘖嘖...)


Bows
Bows should not be excessive in size (acceptable bows are generally no more than 3” in width) and shouldn’t be a distraction to the performance. Bows should be worn in a manner to minimize risk for the participants, should be adequately secured and should not fall over the forehead into the participants’ eyes or block the view of the participant while performing.

髮飾
髮飾尺寸不得過大(一般可被接受的髮飾大小不得超過三英吋寬),並不得使表演人員分心。髮飾需在危害參賽人員安全最小的情形下配戴,且應配戴牢固,並不會於動作實施過程中掉落於前額而遮蔽雙眼或阻礙視線。(謎之音:有時覺得跳啦啦隊就跳啦啦隊幹嘛把自己包的跟禮物一樣?)

什麼都管,什麼都不奇怪!(之二)



APPROPRIATE UNIFORM
APPROPRIATE UNIFORM goes into effect with the 2015-2016 season.
合宜的服飾
合宜服飾規範將於2015-2016年賽季實施。

General Uniform Guidelines
服飾規範通則
No risqué, sexually provocative or lingerie looking or inspired uniform or garments allowed. All uniform pieces should adequately cover an athlete and must be secured to eliminate any possible wardrobe malfunction. Appropriate undergarments must be worn.
不得穿著具有妨礙風俗、帶有性刺激、內衣形式或令人有內衣聯想的啦啦隊服或衣物(謎之音:好難喔!)。所有啦啦隊服的涵蓋範圍須充分包覆啦啦隊員,並必須排除任何走光的可能性,且必須穿著合適的貼身內衣。(謎之音:穿忍者裝好了!)



In addition to the below specific guidelines, athletes must also consider that a combination of uniform pieces may also deem a uniform appropriate or inappropriate.
除了以下的具體規範,啦啦隊員也必須瞭解到啦啦隊服各部位連接的形式也將納入服飾合宜性的考量。


Uniform Skirts/Shorts Guidelines
When a skirt is worn as part of the uniform, briefs under the skirt are required. The skirt must fully cover the hips. The skirt must completely cover the briefs and must fall at least 1 inch below briefs (regular and boy cut briefs). When shorts are worn as part of the uniform, there must be a minimum of a 2” inseam.
裙裝與褲裝啦啦隊服規範
當啦啦隊服以「裙裝」設計時,須於裙內穿著安全褲,且裙子必須完整包覆臀部與安全褲,並裙子必須至少較安全褲長一吋以上(以一般剪裁或平口四角的安全褲為準)。當啦啦隊服為「褲裝」設計時,褲襠長最短為兩吋以上。


Uniform Top Guidelines
Uniform tops may not include an exposed midriff except for Seniors which may have a maximum of 10” between the skirt/short top and the uniform top bottom. Uniform tops must be secured by straps or material over at least one shoulder or around the neck (tube tops are not allowed).
啦啦隊服上衣不得露出腹部。成年人最多得露出10吋的範圍(自裙頭或褲頭至上衣間的距離),且須以肩帶或類似設計剪裁,並至少圍繞於任一邊肩部或頸部位置(不得穿著胸圍式上衣)


COVER UP GUIDELINES
This requirement begins with the 2012-13 season.
Athletes with non-full top uniforms must wear a t-shirt or other suitable cover up over their uniforms unless they are in the warm-up area, traveling as a group directly to or from the warm up area, or on the performance stage.
額外衣著規範
此規範將於2012-13年賽季實施
穿著非完全包覆式啦啦隊服上衣者須額外於啦啦隊服外穿著 T-shirt 或其他適當的覆蓋衣物。
例外:但位於熱身區域或以團體行動自熱身區域往返至表演場所過程間,以及位於表演場所地面除外。



未完待續......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什麼都管,什麼都不奇怪!(之一)

圖片來源:http://www.usasf.net/

        日前USASF大動作的在3月28日公布了兩則形象規範以及一則規則修訂,在4/25比賽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公布,引起了美國部分啦啦隊圈的軒然大波。

--------------------------------------------------------------------------------------------------------------------------------------
謎之音:賽前公布規則修訂,這個 feel 似乎不會太陌生,這樣算起來, USASF 也算是向台灣在「國際接軌」就是了。
--------------------------------------------------------------------------------------------------------------------------------------

        在 USASF 公布規範後,擁有28個競賽籌辦單位,每年籌辦約250場啦啦隊比賽的美國獨立競賽聯盟 ( Independent Event Production, I.E.P. ) 隨即發表聲明說此一規範的修訂與公布完全違反程序以及無法顧及啦啦隊整體發展,因此表達遺憾之意。而 I.E.P. 的聲明我們留到最後再討論,而這規範到底是規範了什麼?會引起如此波瀾,就先從USASF形象規範的內容看起吧!


USASF Image Policy(USASF形象規範)
USASF Image Etiquette(USASF形象禮儀規範)
USASF Rules to Implement for 2012-13(USASF 2012-13 規則修訂)

I.E.P. 聲明
IEP Responds to March 28, 2012 USASF Board of Directors Annoucement

圖片來源:USASF Image Policy

        綜觀 USASF Image Policy(USASF形象規範),主要規範出三個範圍,包括流程編排 (Choreography)、服飾 (Uniform) 以及化妝造型與其他 (Make up and others)。而在這規範條例文字前,有一句很重要的話,替這份規則譜了一個基調:

Judges reserve the right to assess warnings and/or deductions when a team’s choreography, uniform, make up, bows etc. do not meet the standards of ‘appropriate’ as described in this policy.
當參賽隊伍的流程編排、服飾、化妝造型以及髮飾...等,未符合本規範中「合宜」的敘述時,裁判擁有警告與扣分之裁量權。

--------------------------------------------------------------------------------------------------------------------------------------
謎之音:裁判擁有裁量權是天經地義合理的,但裁量權的「裁量範圍」卻沒有具體列出,這就有點說不太過去啦!換句話說,這份規範給了裁判大人至高無上,且無邊無際的裁量權,老子不爽想扣幾分就幾分!這權力似乎大到不太合理。這句話怎麼看都好像是聖旨一般,怎麼看都跟美國自由至上的核心價值格格不入。
--------------------------------------------------------------------------------------------------------------------------------------


APPROPRIATE CHOREOGRAPHY
APPROPRIATE CHOREOGRAPHY goes into effect with the 2012-2013 season .
合宜流程編排規範
合宜流程編排規範將於2012-13年賽季實施。

All facets of a performance/routine, including both choreography and music selection, should be appropriate and suitable for family viewing and listening.
所有的表演與流程內容,包括編排以及音樂的選擇,應為適當且適合闔家觀賞與聆聽的。

Examples of inappropriate choreography may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movements such as hip thrusting and inappropriate touching, gestures, hand/arm movements and signals, slapping, positioning of body parts and positioning to one another.
以下動作範例(但不僅只以下敘述動作)為不適當的編排內容,如「推送腰臀」(謎之音:嘖嘖嘖....那泰國....)以及不適當的肢體接觸、手勢、手部與手臂動作以及標誌訊號、拍打耳光、呈現身體特定部位的姿勢,或以身體特定部位姿勢的互動。

--------------------------------------------------------------------------------------------------------------------------------------
謎之音:「包含但不僅只以下敘述」,說白了,意思就是說條文裡沒寫到的裁判覺得是就是!...好大的官威啊!!!然而這敘述原意是避免不周延的條列而引出的前提,但卻可能替裁判開了一道至高無上權力的門。也就是說裁判可依此條文任意增加其認為不適當之行為。雖然裁判有權認定動作的合宜或合法性,但這成立須建構在具體「法」的基礎,也就是表現事實於法有據,而非一句「包含但不僅只以下敘述...就可帶過」。但或許有人會認為,這一句話不就是「法」嗎??但若我們認定這一句話為「法」的話,等到爭議發生時,裁判援引此「法」,但這法對於事實之認定仍以裁判個人主觀意見為基礎,並非在事實發生前有具體記載,再加上裁判權力槓桿無法平衡的情況下,這樣的規範仍然是「人治」,而非「法治」。
--------------------------------------------------------------------------------------------------------------------------------------

Music or words unsuitable for family listening, which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swearwords and connotations of any type of sexual act or behavior, drugs, explicit mention of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torso, and/or violent acts or behavior are other examples of inappropriate choreography.
音樂或文字不符合闔家觀賞內容,包含以下範例(但不僅只以下敘述內容),包含帶有任何形式之謾罵與包含性動作或行為、毒品、明確提及身體特定部位與暴力動作或行為以及
的字眼

Removing improper language or words from a song and replacing with sound effects or other words may still constitute ‘inappropriate.’
自音樂中移除不適當的語言或文字,並以音效或其他文字取代仍得視為「不適當」。

--------------------------------------------------------------------------------------------------------------------------------------
謎之音:話說移除不當元素也不行,還真是難搞!因為目前啦啦隊的音樂都使用美國主流的流行音樂或具有強烈節奏的歌曲。這類歌曲的內容多少都帶有類似的OOXX,或許將來會朝向非英文歌曲(比較少美國國罵,而且裁判也聽不懂!)或是迪士尼或卡通頻道裡的歌曲(但話又說回來美國卡通似乎也好不到哪去)。總之怎麼改就是不對勁就是了。但話又說回來,其實這規定也不無道理,若按照美國電視消音的慣例,流程一面做技巧跳舞一面聽著「逼」來「逼」去,似乎也滿解 High 的!
--------------------------------------------------------------------------------------------------------------------------------------

Music or movement in which the appropriateness is questionable or with which uncertainty exists should be assumed by the coach to be inappropriate and removed as to not put their team in an unfortunate situation.
音樂與動作的適當性仍存有疑慮或不確定性時,應由教練認定為不適當並考慮移除,以避免隊伍流程內存在扣分的不利因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