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是字太多看不懂嗎?


        當眾人焦點還放在啦啦隊撞地板致死的時候,筆者只由衷卑微的希望,下次接到教育部召集第二次會議的通知單時,不會是發生啦啦隊人撞人撞死人的隔天....

         筆者日前赴教育部參與一場各級學校競技啦啦隊運動安全會議,會議中討論補助各級校安全防護墊的方案、教練資格認定、校內競賽規範與推廣的檢討以及高風險運動管理標準作業程序…等四項重大議題。在教練資格認定的決議中同時採認兩會所培訓出之教練與指導員,並且體育司王司長在會中不止一次肯定中華民國競技啦啦隊協會與中華民國啦啦隊總會在啦啦隊專業技術與教練培訓上的努力。感謝教育部肯定協會與總會多年來在啦啦隊基層教育的耕耘。

        而筆者在競賽規範的議題討論過程中提出,在解決校內安全問題後,更應該重視目前校際競賽中隱藏的風險問題。因為早在2005年時,美國已經發生第一起上層人員腹部撞擊到保護者肩膀,導致脾藏破裂致死的案例(非墜落地面致死);並且在2008年發生了第二起在競賽過程中,底層隊員在空拋抱接過程中被上層人員踢到胸口致死的案例。這兩件不幸的事件告訴了我們,即便是在擁有嚴謹安全規範的競賽活動中,競技啦啦隊員仍存有致死的風險。

        然筆者認為此一原肇始於啦啦隊的競賽模式,並提出了目前美國正在進行的具體改善方案。 目前啦啦隊的競賽模式為選手在2分30秒的音樂長度中實施多重技術動作,對選手體能負荷極大,然而在流程後半段,選手在體能與專注力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為了追求卓越表現,仍必須實施具有高風險的高難度動作,而在這樣的身心狀態下,很可能因一個不小心,使得動作無法實施完整,因而撞擊抱接的隊友,若撞擊處為人體較脆弱的地方,如胸口、腹部...等,同樣也具有致死的風險。

        即便是擁有最嚴謹的安全規範,最資深與專業的教練,與受到專業認證的安全軟墊上,並且沒有撞擊到地面的條件下,選手在訓練與競賽的過程中仍然具有致死的風險。從前述美國的兩件例子來看,這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而美國教育單位也因此對於現行賽制做出通盤的檢討與改善,將目前短時間密集的實施多項的技術動作分別獨立競賽,雖然賽制較原本的複雜許多,比賽時間也較長,但能大大降低因賽制帶給選手體能的消耗而產生的情境風險,並降低技術動作本質風險的發生率。

        筆者於會中提出如此意見,竟遭眾多資歷20~30年的「資深專家學者」批評,因資深專家學者認為目前賽制簡單明瞭且容易辦理,並且台灣與美國國情不同,無須修正目前現行的賽制。並且體育司王司長也接續回應這議題非本次會議的重點。 當目前眾人把焦點放在墜落地面致死的事件,並希望透過本次會議做出因應對策時(軟墊補助、教練認證…等)。

        筆者已經發現到更深層的賽制風險問題,如前述,現行賽制對選手產生情境上的風險,也因此發生了不幸事件(2起人撞人致死事件),而美國目前也為此做出了修正,並已經著手開始實施。畢竟目前台灣現行的賽制(2分30秒流程)與美國發生人撞人致死的競賽情境無異,也就是說台灣目前的賽制仍存有人撞人致死的風險,只是還沒發生罷了。

        以致於使筆者很難理解,如何因國情不同,而排除了台灣在相同運動與賽制中人撞人時的致死風險?也搞不懂為何在提出修正賽制的看法時,會遭致眾多「資深專家學者」如此大的反彈,還深怕因瞭解複雜賽制而加重工作量到需要辭職的地步。

        修正現行賽制不僅是降低比賽過程中的情境風險,也可以使日常訓練中的目標完整體現。或許人撞人致死的事件在美國至今「只有」為兩件,且台灣尚無記錄。因其發生率極小,以致於「資深專家學者」認為筆者的看法是杞人憂天,是在「唱衰」台灣的啦啦隊安全教育的推廣。只是在筆者的觀念裡,生命的逝去是不允許有分毫的機率發生,既然目前的賽制仍存有非墜地致死的可能性,就必須要去修正它。

        或許行文至此,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一篇在雞蛋裡挑骨頭的文章,或是不「尊師重道」的黑函。但若真的在雞蛋裡發現了小小骨頭時,筆者只知道,我們該做的絕對不是視而不見!再者,筆者依舊不甚瞭解,一味追求競賽成就,不站在選手性命安危角度考量問題的「師」為何師?不完全瞭解事實就一味批評的「道」為何道?或許在釐清這兩個問題後,再來考慮「尊」與「重」這兩個字的去留也不遲。

        而筆者只由衷卑微的希望,下次接到教育部召集第二次會議的通知單時,不會是發生人撞人撞死人的隔天。





延伸閱讀:


美國兩起啦啦隊人撞人撞死人新聞報導
http://abcnews.go.com/Health/Fitness/story?id=4682714&page=1#.TsTQNfTpfjm

對話有用早就對話了....
http://mrallenyang.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29.html

Ashley Burns 與 Lauren Chang
http://mrallenyang.blogspot.com/2011/11/ashley-burns-lauren-chang.html



賽制不能只剩競爭與成就!

http://mrallenyang.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_09.html


大家是否還記得「曹辰瑩」與「吳佳樺」??
http://mrallenyang.blogspot.com/2011/11/blog-post.html

對話有用早就對話了....


圖片來源:www.edu.tw


信件編號:201111170066

機關地址:臺北市中山南路5號
承辦單位:體育司
傳  真:
承 辦 人:
聯絡電話:02-77365618
發文日期:100-11-29
發文文號:臺體字第1000921805號
回覆內容:
楊秘書長:您好!
您寄給部長的信,我們已經收到了,謝謝您的來信。
  首先感謝您對於啦啦隊活動的付出及關心,有關來信所提練習啦啦隊之安全問題,敬復如下:


一、本部為再次強調安全教育,已函請各大專校院辦理啦啦隊或相關競賽活動時,務必加強安全防範措施及嚴禁危險動作,並禁止將危險動作列入評分基準。


二、本部於100年11月10日邀集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大專校院體育總會(以下簡稱大專體總)、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以下簡稱高中體總)、中華民國臺灣競技啦啦隊協會、中華民國啦啦隊總會,以及相關專家學者代表,共同研商「各級學校競技啦啦隊運動安全」,會議結論將通函各級學校,該結論略以:
(一)以運動社團、系代表隊等為組隊單位之校內比賽,動作編排以不離手、不騰翻、不拋投為原則。
(二)學生練習競技啦啦隊及其他高風險運動項目時,學校應善盡告知與輔導的責任,確保應聘有合格教練或專業師資指導訓練,在場地設備安全的前提下練習,並應備妥緊急醫療應變措施。
(三)請大專體總、高中體總檢視競賽規程,並請中華民國臺灣競技啦啦隊協會、中華民國啦啦隊總會協助檢視大專及高中啦啦隊錦標賽安全規則,並請大專體總邀集專業學者及相關協會編撰競技啦啦隊參考手冊。


三、依「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第18條規定,各校應加強運動安全措施,包括「體育設備應標示明顯之安全注意事項或使用須知」及「指定專人定期檢修體育設備。各校應依教育部「加強校園運動安全注意要點」於授課前或活動前應檢視體育設備,解說正確使用,並隨時掌握學生動態,注意學生身心狀況,做好相關防護措施。


四、感謝對於啦啦隊賽制提供建言。有關各項運動賽會賽制的規劃及比賽規則,本部尊重各體育運動團體及專家學者的意見。惟賽制的變更需要求取專業團體意見的最大公約數,並兼顧基層學校的現況(包括師資、教練等配套)。建議中華民國啦啦隊總會和國內各體育運動團體與長期投入啦啦隊發展的大專教師進行專業對話,共同推動國內啦啦隊運動的發展。您對於現行啦啦隊的修正建議,亦可經由專業對話的方式提供各主辦單位參考。


  最後,再次謝謝您寶貴的意見,謹致上十二萬分的誠摯祝福。


敬祝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教育部  敬上
承辦單位:體育司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Ashley Burns 與 Lauren Chang


        Ashley Burns 與 Lauren Chang,兩個大家或許很陌生的名字,但她們參與的活動大家一定很熟悉-「競技啦啦隊」。

        2005年8月9日,年方14歲的 Ashley Burns,在一次日常練習中,在實施阿拉伯姿兩圈旋轉下 (arabesque double down) 的時候,第二圈並未轉完,就以腹部撞擊保護者肩膀,導致脾藏破裂 (spleen ruptured) 出血不治死亡。

        圖片來源:http://ashleyburns.memory-of.com/

        2008年4月14日,年方20的 Lauren Chang 在一場啦啦隊比賽流程進行中,實施一次再也平常不過的的空拋抱接動作時,不慎被上層人員踢擊胸口,造成雙側氣胸 (bilateral pneumothoraces),送醫不治死亡。
     

        這兩起事件顯示出,即便是擁有最嚴謹的安全規範,最專業的教練在場,以及在受到安全認證的保護軟墊上實施,並且選手是在沒有撞擊到地面的狀態下,競賽的過程中仍然具有致死的風險。

        當眾人關注的焦點都放在校園啦啦隊安全中撞擊地面致死的事件時,即使是在完全合乎安全教育規範的情境中,實施技巧同樣也有致命的風險!而這樣的風險是來自於我們現行的「賽制」。

        目前啦啦隊的「賽制」為選手在2分30秒的音樂長度中實施多重技術動作,對選手體能負荷極大,然而在流程後半段,選手在體能與專注力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為了追求卓越表現,仍必須實施具有高風險的高難度動作,而在這樣的身心狀態下,很可能因一個不小心,使得動作無法實施完整,因而撞擊抱接的隊友,若撞擊處為人體較脆弱的地方,如胸口、腹部...等,同樣也具有致死的風險。

圖片來源http://www.nytimes.com/ 

        從前述美國的兩件例子來看,這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而美國教育單位也因此對於現行賽制做出通盤的檢討與改善,將目前「短時間密集」的實施多項的技術動作分別獨立競賽,雖然賽制較原本的複雜許多,比賽時間也較長,但能大大降低因賽制帶給選手體能的消耗而產生的情境風險,並降低技術動作本質風險的發生率。

延伸閱讀:

02:30啦啦隊競賽模式「傷害」的「情境風險」

大家是否還記得「曹辰瑩」與「吳佳樺」??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賽制不能只剩競爭與成就!


林丹退賽引出賽制改革
(點擊上列文字連結閱讀)

------------------------------------------------------------------------------------------------------------
         近一年,林丹五次因傷退賽,多數都是在與隊友的比賽中選擇退出,遭到了輿論質疑。不過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林丹在過去一年時間的身體狀況的確不理想。這從他在6月的印尼超級賽和正在進行的丹麥超級賽中,在第二輪就出局便可見一斑。
     現在,世界羽聯賽事過密,超級賽一年12站,大獎賽一年16站,再加上蘇迪曼盃、世錦賽、湯優盃等比賽,羽毛球隊員一年下來疲憊不堪。依據世界羽聯的規則,如果運動員在過去的一年參加的世界排名積分賽超過10站,則計算其中成績最好的10站。
        劉鳳岩表示,運動員為了排名更高,只得選擇參加更多賽事,拿到更好成績。與此同時,他們也更疲憊。他希望能夠把積分賽的統計次數由10站改為6站。
    「目前世界羽聯的比賽密度太大,這導致運動員傷病纏身,間接縮短了運動生涯。特別是像林丹這樣的優秀隊員,在比賽中通常會打到準決賽、決賽,而之後又要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個比賽地。有時他頂不住了,退賽或者輸球了,老百姓不會理解,因為他們總希望看到高水準的比賽,」劉鳳岩說
                         (劉鳳岩為中國國家體育總局乒羽中心主任,世界羽球聯會副主席) 
------------------------------------------------------------------------------------------------------------

        新聞中提到,現在羽球的賽制,間接的產生使選手主動縮短運動生涯的可能性。因為密集的羽球比賽數量,以及積分認定場數,即便只採最優10站進行排名,但選手們不可能一季只打10場後,就以這10場結果作為年度成績。選手通常會為了更高的排名,不斷的參與世界各地的分站賽,特別是中上程度的選手,因為比賽總有輸有贏,中上程度的選手必須要累積更多的參賽數才能取得更佳的前10場積分。因此密集的參賽,導致運動員整年度處於疲憊的狀態,進而降低競賽表現,降低比賽可看性,甚至增加了受傷的風險,縮短了運動員生命。

        或許有人會提議,站在保護選手的立場,明文規定整季參賽上限。但這又會產生「限制選手追求運動成就目標」的質疑,與競賽教育中追求進步卓越的理念衝突。所以本質上問題不在運動項目或選手本身,而是賽制。

        我們可以說是「賽制」產生了一個包裝在目標動機下的危險情境,一個以運動成就、榮譽、目標追求...等的誘因,讓選手落入風險的無限迴圈。所以改變賽制的環節,也就是降低年度採計場數(從10場減為6場,降低大量參賽誘因)。這樣一來,即可使選手主動降低總參賽數。或許對優秀選手而言,會產生「保護弱勢」的爭議,但優秀選手原本就能力較佳,勝率遠比中上程度選手來的高,本質上的優勢仍然存。而6場比賽的內容應為勝多輸少。就算6場都失利,多打個幾場也不會讓身體有太大的負荷,如果還是繼續失利,那應該回頭想想,是否還夠資格被稱為一位「優秀選手」。權衡目前的發展情勢,以及站在保護大多數選手的立場之下,降低採計場數,遠比規範參賽上限要來的有實質意義。

        而這篇新聞討論的內容,似乎與啦啦隊目前的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便啦啦隊擁有完善的安全規範、技術教育以及看起來像個競爭場合的「比賽」活動,但在沒有完善的賽制規劃下,啦啦隊競賽的發展如同脫了韁的野馬,從1980年代02:30中簡簡單單的技術內容,雖然金字塔高度超過現在甚多,但終究還是穩穩一步一步的爬上去。而今日融合了各項高難度且複雜的運動技術,密集的在同樣02:30的時間內呈現的流程,即便是人人稱羨的冠軍隊伍,金字塔多半只是成功的爬了上去,而技巧與騰翻動作也並非最是完美的肢體控制展現。

1984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雖然現在降低了高度,但為了更多視覺上連續性、創意、與精彩的呈現內容,更密集的實施複雜與高難度的動作。在比賽過程中,常常上一個動作還未穩定,就緊接著下一個動作的實施。事實上啦啦隊已經發展成在比花俏、比創新、比動作呈現難度的野蠻賽制,反而喪失了技藝展現型態運動「追求完美身體控制」的精神。再者,雖然高度降低了,但連續密集的實施具有本質危險性的動作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危險情境;更何況,從目前啦啦隊傷害的發生狀況看來,以「安全」為訴求而降低半個人的高度修正,在飛來噴去的流程實施中,鄉愿到如同雞肋般的無意義。

        雖然我們不斷的大力鼓吹安全教育,不斷的高喊「沒有安全、就沒有啦啦隊」。但從目前的「賽制」看來,似乎沒有辦法完整體現這安全教育的精神。


延伸閱讀:

02:30啦啦隊競賽模式「傷害」的「情境風險」

02:30啦啦隊競賽模式「犯錯」的「情境風險」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大家是否還記得「曹辰瑩」與「吳佳樺」??



今早這則新聞,想必會引起大家的義憤填膺。

美女運動員 啦啦隊最傷
(點擊上列文字連結閱讀)

這則新聞中部分引用的數據是來自美國「全國嚴重運動傷害研究中心」的年度運動傷害調查報告。

CATASTROPHIC SPORTS INJURY RESEARCH TWENTY-EIGHTH ANNUAL REPORT
(點擊上列文字連結閱讀)

從記者的解讀來看,可以發現有個錯誤的地方

        在高中嚴重受傷的事件並非78件致死9件,而是78件致死2件。9件實在真的有點太誇張了。記者,加油,好嗎?!英文看不懂不打緊,阿拉伯數字還看錯就真的很糟糕!這篇報告除了「致死」的數據外,啦啦隊的「直接嚴重傷害 (direct catastrophic injuries) 」的致死或受傷率在高中與大學分別高居各女子運動項目的第一名。
     
        雖然記者的素質要檢討,並且有些人一定會認為,那是美國的數據,不能概括或「亂用」在我們台灣。既然這樣,現在就來看看台灣吧!

 美國高中女性直接嚴重運動傷害數據

美國大學女性直接嚴重運動傷害數據


        大家是否還記得「曹辰瑩」與「吳佳樺」??

2007年底,台北與澎湖接連發生兩件啦啦隊頭部墜地事件。

場地克難 啦啦隊一姐練習倒栽蔥 昏迷6天才甦醒
(點擊上列文字連結閱讀)

啦啦隊練習 女學生2m高墜地 腦水腫住院觀察
(點擊上列文字連結閱讀)

        包括日前的新竹事件,這三起事件我們可以知道,台灣從2007到2011年共4年間,致死事件有1件,嚴重傷害有2件,但除了新聞報導出來的外,實際發生傷害事件並沒有明確統計數字,但我們仍可以確認,這項活動仍存在著「直接」的致死率。如果從現有的數據來看,「傷害發生」與「致死」的情形,「台灣的確比美國要來的高」。

        但要下這武斷的結論,對台灣的啦啦隊似乎不公平,過去大家努力推動的安全技術與觀念,也是有很多正面的例子,並且因為台灣並沒有明確的啦啦隊運動傷害發生統計,若將2007年之前的所有的發展歷程都算進去,從「傷害發生數量」與「致死」的比例來看,可能會比美國來的低。但在這裡討論發生率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生命的逝去是不允許有分毫的機率發生。

        但從「參與人口」與「致死事件」來看,台灣的確可以說是「高過」美國。

        這論點應該不需要統計數據,美國啦啦隊員女性參與人口「絕對」比台灣來的多,若以「參與人口」作為分母計算,台灣的分母絕對無法贏過美國。所以台灣在這項參與人口與發生比例的觀點來看,是相對較高的。總的來說,「美國」與「台灣」在參與人口與致死事件的比例模型來看,其實是滿相符的。

        仔細比較兩邊的發展環境,場地「絕對」是唯一因素。所以提供安全的練習場地是絕對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安全教育方面,美國的安全教育的規範與實行絕對不會比台灣差,但死亡事件仍然是無法避免的(Ashley Burns 與 Lauren Chang 事件分別是在2005年與2008年),並非在啦啦隊尚未有嚴謹規範的1980年代。這顯示出「可能」即便我們再努力開發如美國般完善的安全規則與推廣體制,並極力的去要求遵守,死亡事件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問題。
     
        所以,問題其實不在安全教育,在賽制!在有限時間內無限制的加入高難度的動作,加入愈多酬賞愈高,愈容易得高分。這樣的酬賞結構,間接的誘使教練選手邁向一個危險的旅程。選手在體能狀況極差的狀況下,無須撞倒堅硬地板,一樣會有死亡的風險。更何況是才剛練不久的初學者。

        然而,新聞裡提到的 Lauren Chang 即並非墜落到硬地,而是在比賽過程中操作空拋抱接時「意外」被上層人員踢擊到胸部,2005年 Ashley Burns 同樣是在實施 Arabesque 兩圈旋轉下抱接動作的時候腹部撞擊保護者肩膀,導致脾藏破裂死亡。她們都是在「安全規範」認定的情境之下比賽與訓練,當大家都關注在防止撞倒地上時,人撞人,有時也不見得是安全的。

         所以,真的沒有必要強迫選手在體力不佳或技術不純熟的時候,密集的操作高難度動作。即便我們可以避免她們墜落到地面。

by the way...世事難料。



Ashely Burns紀念網站

關於 Lauren Chang 與 Ashely Burns
Another Cheerleader Dies
(點擊上列文字連結閱讀)

     

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投降輸一半!



A LETTER FROM BILL SEELY, EXECUTIVE DIRECTOR OF USA 

        在 USA Cheer 的官方網站中,一封由行政總監 (Executive director) Bill Seely 屬名的公開信,內容大約是在說 USA Cheer 將其新的競賽型態「Stunt」 向 NCAA 申請新興運動觀察名單的結果,以及後續的因應對策,看完後,不免讓人想起一句電影的經典台詞,「投降輸一半」!

        他的內容是這樣寫到的(信件內容全文刊載,節錄重點翻譯)!

A LETTER FROM BILL SEELY, EXECUTIVE DIRECTOR OF USA CHEER
------------------------------------------------------------------------------------------------------------
         As many of you know, USA Cheer applied for NCAA Emerging Sport Status earlier this summer and has been anticipating a response.        
        眾所皆知,USA Cheer 在今年夏天向NCAA提出新興運動認可的申請,並非常期待最後的結果。
        While USA Cheer was not ultimately granted Emerging Sport status at this time, we were given some clear instructions on our next steps in the process.  
        雖然本次 USA Cheer 最終未能進入新興運動觀察名單,但我們也獲得許多關於這項運動未來發展的明確方向。 
        With only one year under our belt, we were encouraged by the response and feedback from the NCAA and are confident in our ability to provide the CWA with the information they have requested.   The NCAA’s Committee on Women’s Athletics (CWA) responded that they appreciate the efforts of USA Cheer to create an innovative sport with the mission of provid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athletic competition for women. They also stated that they are interested in watching the sport’s growth beyond the first organized season.
        In addition to having 22 teams participate in our inaugural season, we also have received interest from more than a dozen additional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several state high school associations.  USA Cheer also teamed up with the American Sports Medicine Institute to ensure that we are doing all we can to provide a safe environment for our athletes.
        It is USA Cheer’s belief that we’ve been given a unique opportunity – to create a new and innovative sport that opens up important athletic opportunities for female athletes. 
        In keeping with the CWA’s recommendations, and in the spirit of what we are trying to accomplish for young people, we have reached out to the National Collegiate Acrobatics and Tumbling Association (NCATA) to begin discussions about the progress of the sport format and the potential of working together towards this common goal. 
        為符合 NCAA 女子運動委員會的建議,並秉持我們一直以來向年輕人推廣這項運動的精神與初衷,我們已經向全美大學校際技巧與騰翻協會 (NCATA) 接觸,共同討論雙方的合作空間,與這項運動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並朝向共同的目標前進。
        As the authority on cheerleading, USA Cheer will continue its leadership role in uniting all of the key players in the cheerleading community under USA Cheer’s umbrella to support the growth of our newest sport.
        身為啦啦隊的權責單位,USA Cheer 將持續扮演領導的角色,結合啦啦隊領域的關鍵人士,並在 USA Cheer 的統籌管理下支持屬於我們新興運動的發展。
--Bill Seely 
------------------------------------------------------------------------------------------------------------

        這封公開信,很明確的提到, USA Cheer 在申請 NCAA 新興運動觀察名單碰了壁,並且 NCAA 的女子運動委員會 (Committee on Women’s Athletics, CWA) 也建議 USA Cheer 向 NCATA 接觸,並尋求對話與合作的空間,而 USA Cheer 也從善如流的比照辦理。很明顯的,USA Cheer 在 NCA National 隔天急就章的 Stunt,終究比不過紮紮實實擁有一整季聯賽資料的 NCATA。所以,真正的體育運動與教育,不是地區商人玩得起的遊戲!場邊助陣的啦啦隊要原封不動成為運動場中的主角,機率似乎是愈來愈小。
      
然而,「投降輸一半」不只是香港規矩,連美國也有!


成奎安(大傻)
1955 ~ 2009
圖片來源:http://home.gamer.com.tw/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之三)完


圖片來源:http://www.goducks.com/

        看完了前面(之一)(之二)兩篇在法規中關於資格認定的敘述後,啦啦隊教練獲得資格認可的機會似乎愈來愈渺小。既然短期內無法更動法規,但我們卻可以試著反過來思考,啦啦隊在制度層面是否存在有調整或修正的空間?若答案是肯定的話,是否可以修改後能適用這項法令,在不改變啦啦隊技術本質的情況下,讓從事這項運動的教練在就業的過程能夠受到保障。在仔細看過第5條第二項中的敘述後,文句間似乎透露出了一些些對於啦啦隊在制度層面調整與修正的可能性。

------------------------------------------------------------------------------------------------------------
          第5條
二、取得全國性體育團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後,連續從事教練工作三年以上,現仍在職,且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一)擔任選手曾獲得以下成績之一者:
  1.臺灣區運動會或全國運動會前二名。
  2.大專校院運動會最優級組前二名。
  3.大專運動聯賽最優級組,團體項目前二名。
  (二)任職期間指導個人項目不同之五人以上或團體項目之選手獲得全國性運動會最優級組前二名。
  (三)任職於國民小學之專職教師或專職教練而具備以下要件:
  1.最近二個年度考績(評)均為八十分以上。
  2.最近三年所指導之選手,每年有不同之三人以上,升學後仍繼續該項運動訓練且參加縣市級以上比賽。
  (四)任職期間有連續三年參加教育部核定之全國棒球聯賽硬式組比賽,所指導之選手,有不同之三人以上,升學後仍繼續該項運動訓練並參加縣市級以上比賽。
------------------------------------------------------------------------------------------------------------

        第二項的敘述看起來有點長,但卻是啦啦隊最接近,也最容易改變的方向就在文內兩個地方,其中第一個關鍵句是「全國性體育團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第二個是「大專運動聯賽」。回顧(之一)篇幅裡的名詞定義有提到,「大專運動聯賽比照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認定之」,中學亦同。也就是說,團隊運動中,「聯賽制」的比賽型態,在本法規中等同於大型綜合運動會來看。也符合等同於全國性運動會的定義。既然談到了聯賽,那我們就先從目前啦啦隊「錦標賽」模式是否有可能轉變成「大專運動聯賽」開始談起吧!

圖片來源:http://djyimg.com/i6/  
 
        目前大專盃(包含全國賽在內)啦啦隊的競賽是以「一年跳一次,一次定生死」的「錦標賽」模式來辦理,而非「聯賽」。這賽制是沿用美國當前啦啦隊的競賽制度,也是目前公認的啦啦隊競賽模式。也因為這「一年跳一次」賽制的特性,使得難以目前之競賽模式進行「聯賽」。所以在符合本法案的規定要件之一,也就是將目前啦啦隊的「錦標賽」改成「聯賽」,但就目前的「一次定生死」的競賽模式有執行上的困難。而到底要如何調整成聯賽呢?

        無論是從安全性、公平性、合理性以及教育的角度出發,在啦啦隊的發源地-美國,正有新的組織,如火如荼的在進行啦啦隊賽制的改革。目前已經有一個名為「美國大學校際技巧與騰翻協會 (National Collegiate Acrobatics and Tumbling Association - NCATA)」的組織,將啦啦隊比賽改良成雙方對戰的競賽模式,將技巧、空拋、金字塔、騰翻、流程...等各項技術元素分開實施與評分,非常近似體操的競賽與評分模式。並且NCATA已經在2010-2011年的學年度,由六支創始學校完成了第一季「聯賽模式」的比賽。

        聯賽的型態不僅可以避免目前賽制對於「選手」與「裁判」產生的「情境風險」(詳細可點擊下方連結參閱)也可以讓選手不會因為只是一次的表現不好而遺憾一整年,還可以提供教練真正在技術問題的修正方向,在一次一次的對戰機會中去調整與修正。最後,又可以使啦啦隊「聯賽」的競賽型態符合目前「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中的規定。

啦啦隊競賽模式「犯錯」的「情境風險」
啦啦隊競賽模式「傷害」的「情境風險」

        在啦啦隊競賽模式修正的部分,目前已經有 NCATA 的發展模式可供參考,所以複製NCATA的模式,將目前的啦啦隊比賽轉型成「大專盃啦啦隊聯賽」是絕對可行的方向。

        再來是「全國性體育團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的部分

   
        一樣從NCATA的例子來看,NCATA不僅修改了啦啦隊的競賽模式,更進一步取得美國體操協會 (USA Gymnastics) 的認可,而 USA Cheer 目前卻尚未取得任何一個大型單項組織的背書。這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結合,這也間接的承認「技巧與騰翻,Acrobatic & Tumbling」為美國體操協會認可的「競賽模式」(因為啦啦隊的技巧與騰翻的核心技術原本就是體操家族中的「特技體操」與「地板」,而NCATA則是開發出一種新的團隊體操競賽模式)。所以NCATA舉辦的競賽活動與成績都可以在美國體操協會的網站上查到,並且NCATA舉辦的研習活動一樣會受到美國體操協會的認可。

NCATA官方網站

USA Gymnastics agrees to sanction NCATA events
(美國體操協會同意認可 NCATA 之活動)

        按照NCATA目前對於啦啦隊的修正模式與發展概念,將啦啦隊轉型成「聯賽」,並且取得體操協會認可的發展方向是務實的,同時也是可行的。這也是美國目前正在發展中的進行式。如果台灣沿用這架構,啦啦隊這項「運動」即可符合「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中第5條,第二項的規定,擁有等同於全國性質運動會的大專運動聯賽,並且在體操協會的認可下,隨即可取得「全國性體育團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啦啦隊即可適法,並保障教練的工作權。
     
        並且,賽制的修正並不會改變啦啦隊的技術本質。也就是說,這改變並不會影響啦啦隊教練原本在技術教學上的觀念與方法,更有助於提升技術水準與安全性。選手無須在比賽過程中,因為賽制賦予選手體能的缺口,而承擔不必要的風險,更可確保在實施每項技術動作的時候,選手都有充足的精神與體能來實施最完美的動作(因為在2:30賽制的後半段,選手根本無法實施出「完美」的動作)。

        因此,賽制的修正,除了可使啦啦隊更安全,更符合運動教育的目標外,更可使得啦啦隊教練可以更快速且合理的取得「體委會」專任運動教練的資格,並適用「教育部」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再配合剛通過的國民體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讓更多的啦啦隊教練,能夠與其他服務於教育單位人員一樣,享有相同的待遇與福利。


所以,「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



UO Acrobatics and Tumbling: New Sport on the Block



延伸閱讀:

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之一)

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之二)



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之二)


        上一篇我們討論了「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中名詞解釋與定義的部分。而啦啦隊在運動的「本質屬性」與「身份認定」目前似乎還沒有一個共識,也無法在法律上取得認可。接下來討論的焦點會放在條文中的第4條與第5條中,對於運動教練資格的認定條件。

------------------------------------------------------------------------------------------------------------
第4條
  申請人具有國內外大學或獨立學院以上畢業得有學位,符合本辦法規定資格,且向本會申請審定及格者,取得本辦法規定之各級運動教練資格,由本會發給各級運動教練證書;其以身心障礙運動成績申請者,核發身心障礙運動教練證書。
  前項國內大學或獨立學院,指教育部核准立案之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學校院;國外大學或獨立學院,指經駐外館處認證之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學校院。軍警校院學歷,依教育部規定辦理。
  下列情形之一者,除以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資格申請審定外,不受前二項學歷資格限制:
  一、專任教練。
  二、曾擔任奧運之國家代表隊教練,且其指導團隊(選手)獲得奧運第一名。
  三、曾擔任選手獲得奧運第一名。
  四、從事各級學校運動代表隊教練工作十年以上,現仍在職,且任職期間指導個人項目不同之五人以上或團體項目之選手獲得全國性運動會最優級組前二名。
  五、擔任國內職業棒球球團選手十年以上。
  
取得本辦法規定運動教練資格者,得據以依教育部相關規定參加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甄試。

------------------------------------------------------------------------------------------------------------

        本條款是針對學歷而定,很簡單,成為一名「運動教練」一定要大學畢業。但允許例外,只要是目前已是受聘之專任教練、亞奧國家代表隊教練、得過奧運冠軍,以及擔任各級學校運動代表隊教練工作十年以上,並教育出「個人項目」,像田徑、游泳、體操...等五名選手,或團體項目,也就是在前面「全國性運動會」定義中包含項目的最優級(一般而言是甲組)獲得前二名。但很抱歉,啦啦隊並未符合目前法規中所敘述之例外條件,所以還是乖乖的去完成大學學業吧!

------------------------------------------------------------------------------------------------------------
第5條
申請人符合前條第一項、第二項及下列各款資格之一,且無本辦法規定不能取得運動教練資格情形者,取得一般類初級運動教練資格:
只要符合第4條的第一項「大學畢業」,或是第二項的「例外條件」以及下面諸多條件之一,就可以成為初級運動教練的資格。 
一、體育相關系所畢業,曾獲得以下成績之一,並取得全國性體育團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
  (一)臺灣區運動會或全國運動會前三名。
  (二)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最優級組,團體項目前二名或個人項目前三名。
  (三)大專運動聯賽最優級組,團體項目前二名。
------------------------------------------------------------------------------------------------------------

        第一項,很抱歉,啦啦隊並未符合,就算是體育相關系所畢業,但是在三項的競賽條件啦啦隊就無法符合了。所以這項出局。

------------------------------------------------------------------------------------------------------------
二、取得全國性體育團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後,連續從事教練工作三年以上,現仍在職,且符合以下條件之一:
  (一)擔任選手曾獲得以下成績之一者:
  1.臺灣區運動會或全國運動會前二名。
  2.大專校院運動會最優級組前二名。
  3.大專運動聯賽最優級組,團體項目前二名。
  (二)任職期間指導個人項目不同之五人以上或團體項目之選手獲得全國性運動會最優級組前二名。
  (三)任職於國民小學之專職教師或專職教練而具備以下要件:
  1.最近二個年度考績(評)均為八十分以上。
  2.最近三年所指導之選手,每年有不同之三人以上,升學後仍繼續該項運動訓練且參加縣市級以上比賽。
  (四)任職期間有連續三年參加教育部核定之全國棒球聯賽硬式組比賽,所指導之選手,有不同之三人以上,升學後仍繼續該項運動訓練並參加縣市級以上比賽。
------------------------------------------------------------------------------------------------------------

        第二項,一開頭就點明了「取得全國性體育團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在參考了上一篇討論到名詞定義中對於「全國性體育團體」的解釋後,啦啦隊就出局了。

------------------------------------------------------------------------------------------------------------
三、現職專任教練且具取得指導該項運動種類之全國性體育團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
------------------------------------------------------------------------------------------------------------
     
        第三項,條文中一樣有「全國性體育團體」的字眼,啦啦隊,Out!

------------------------------------------------------------------------------------------------------------
四、擔任選手曾獲得國光體育獎章三等三級以上,且取得全國性體育團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
------------------------------------------------------------------------------------------------------------

        第四項,不用搬出「全國性體育團體」的解釋,光看「國光體育獎章」的就可以讓啦啦隊出局了。

------------------------------------------------------------------------------------------------------------
五、擔任選手曾獲得世界運動會(以下簡稱世運)正式運動項目第一名,且取得各該項運動競賽種類相關國際體育組織正式會員之體育團體所核發,且仍於有效期間內,並經中華體總登錄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
------------------------------------------------------------------------------------------------------------

        第五項,「世運會」,啦啦隊一樣 Out!

------------------------------------------------------------------------------------------------------------
申請人符合前條第一項、第二項及其擔任選手曾獲得下列成績之一,並取得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以下簡稱中華殘總)或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以下簡稱聽障體協)C級以上運動教練證且無本辦法規定不能取得運動教練資格之情形者,取得身心障礙類初級運動教練資格:
  一、帕拉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身障奧運)前三名。
  二、達福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聽障奧運)前三名。
  三、亞洲帕拉運動會及遠東暨南太平洋區身心障礙者運動會第一名。
------------------------------------------------------------------------------------------------------------
     
        上述的條文,啦啦隊不會 Out,但可以直接跳過了。

------------------------------------------------------------------------------------------------------------

        條文簡單的看到這,目前似乎就像是是判了啦啦隊死刑一般,似乎一點兒都沒希望了,除非修法才可能有機會。但要等到修法又是談何容易。但所謂山不轉人轉,既然修法不易,那何不試著討論啦啦隊有沒有調整的空間?是否可以在不改變「本質屬性」的情況下,調整出適合目前法規的可能性。這或許會是目前比較務實的發展方向。

延伸閱讀:

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之一)

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之三)

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之一)

圖片來源:http://img1.cna.com.tw/

        昨天(10/26),國民體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三讀通過,未來高中以下有設「體育班」者,每校至少須設專任運動教練一人。這使得「運動教練」的聘任數量與比例有了法源依據。因而嘉惠了更多在運動教育中默默付出的人。但話又說回來,這法案的通過是否也能讓「啦啦隊」也雨露均沾了呢?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仔細探討與這修正案相關的一些法律條文後,或許會得到一些解答。

立院三讀通過/專任運動教練 體育班得增聘
國民體育法第13條三讀通過 優秀選手拓新途‎
立院三讀 學校設專任運動教練


        目前的啦啦隊教練,就如同流浪教師般的遊走在各校之間,其待遇、服勤、職責、聘任、申訴、福利、進修、成績考核、獎懲、年資晉薪及其他權益事項都是模糊不清的。除了國民體育法之外,體委會尚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教育部也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所以,目前已經有法律針對運動教練的各項相關事務訂定規範。所以,教練的工作權利其實是受到法律保障的。然而,啦啦隊是否適用這些法律,就會是關係到啦啦隊教練們填飽肚子的問題。

        然而,「啦啦隊教練」是否適用這項法案,首重的問題是「身份」的認定。也就是啦啦隊教練是否符合國民體育法內所指的「專任運動教練」?當身份確認了,啦啦隊的相關事務也有了法源依據,相關的聘任與福利也能與其他運動項目一樣獲得保障。而啦啦隊教練也將會漸漸的脫離目前仍然是在「做功德」的無限迴圈。

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
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任管理辦法

        所以就先從「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資格審定辦法」開始來看起。啦啦隊教練必須先獲得體委會「運動教練」的法定資格後,才能繼續延用到後續的聘任與管理辦法。當談到資格審定,最重要的就是看法規如何定義所提及之「名詞」,看看這些名詞定義中,哪些與啦啦隊有可能的連帶關係?而啦啦隊是否符合法規中的構成要件?

------------------------------------------------------------------------------------------------------------
第2條
本辦法專用名詞定義如下:
  一、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以下簡稱運動教練),指具備本辦法規定資格,經向本會申請審定合格,而得於各級學校專門從事運動團隊訓練或比賽指導工作之人員。
  二、專任運動教練(以下簡稱專任教練),指本法中華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八日修正前取得教育部或省市教育主管機關甄選儲訓合格,由本會受聘輔導管理之現職專任教練。
------------------------------------------------------------------------------------------------------------

第一、二項單純的敘述本法規中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與專任運動教練的定義。

------------------------------------------------------------------------------------------------------------
        三、全國性體育團體,指依法立案以本會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並經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認可之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奧運)或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競賽種類相關國際體育組織正式會員之體育團體。
------------------------------------------------------------------------------------------------------------

        啦啦隊因目前「非亞奧項目」,並且目前啦啦隊的國際組織 ( IFC & ICU ) 均尚未成為IOC的會員。所以啦啦隊這項目並未符合在本法中「全國性體育團體」的定義。而這定義在之後專任教練資格的認定上至關重要。

------------------------------------------------------------------------------------------------------------
        四、全國性運動會,指全國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及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教育部核定辦理之大專運動聯賽比照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認定之。教育部核定辦理之中學運動聯賽比照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認定之。
------------------------------------------------------------------------------------------------------------

        目前在全國運動會(全運會)、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全大運)以及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中運)中,啦啦隊都尚未被列入競賽項目。而教育部核定辦理的大專盃與高中盃啦啦隊比賽為「錦標賽」,而非「聯賽」。所以也不符「教育部核定辦理之大專運動聯賽」與「中學運動聯賽」的敘述。所以在本法規中所指的「全國性運動會」並不包含目前任何的啦啦隊比賽。然而這條文也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提示,也就是「大專運動聯賽比照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認定之」,中學亦同。也就是說,團隊運動的「聯賽制」的比賽,在本法規中等同於大型綜合運動會。也符合全國性運動會的定義。

------------------------------------------------------------------------------------------------------------
         五、體育相關系所,指體育學系、運動教練研究所及以競技運動為本質之系所(體育相關系所一覽表如附件)。
         六、連續從事教練工作三年以上,指獲聘擔任各級學校運動代表隊教練而連續從事教練工作滿三年       以上者。
         七、全國性體育團體A級、B級及C級運動教練證,指由全國性體育團體核發或授權其他單位團體核發,並經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以下簡稱中華體總)登錄之各級運動教練證,且仍於有效期間內。
         八、任職期間,指取得全國性體育團體核發前款各級運動教練證或本會頒發之各級運動教練證書後,而所擔任教練工作或職務期間。
------------------------------------------------------------------------------------------------------------
     
        第五~八項,主要在說明體育相關係所的範圍,以及擔任教練時間...等敘述。整個名詞解釋的重點仍是在對於「全國性體育團體」「全國性運動會」的說明,並且與啦啦隊之間的關連性。    

        看完了前面所條列名詞定義後,似乎較不利啦啦隊的適法性。但並不代表啦啦隊教練完全沒有機會被體委會認定「運動教練」。之後,在配合名詞解釋的「資格認定」則是接下來討論的重點。而啦啦隊目前在這法案中到底適用在哪一條?在下一篇,我們將一條一條的來看在關於資格認定的部分。


延伸閱讀:

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之二)

聯賽,是讓啦啦隊教練有飯吃唯一的路(之三)

2011年10月20日 星期四

啦啦隊是一項「運動」嗎?-昆尼皮亞克大學訴訟案



昆尼皮亞克大學案 (
Quinnipiac University Case) 

        昆尼皮亞克大學案,是近年來在美國啦啦隊界討論最為廣泛的一個法律訴訟案,其判決牽涉的層面非常廣泛,從啦啦隊的歷史、運動本質、法源、參與權利與性別平等,都有許多深入的討論。這案件的起源是2009年的三月,昆尼皮亞克大學 (Quinnipiac University, 以下簡稱昆大) 為了發展一項新興的運動項目「女子競技啦啦隊」,將昆大原本擁有的女子排球隊、男子高爾夫球隊、與男子田徑隊的補助經費,移至這項新興女子運動項目。而女排隊也因此對學校提出訴訟。

        2010年7月,判決出爐,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地方法院法官Stefan R. Underhill 認定啦啦隊並非一項「運動」。

(判決書內容點此下載觀看)

        基於法源依據,目前「競技啦啦隊 (Competitive Cheerleading) 」仍不被NCAA認定為正式運動競賽項目,同時也不是新興發展運動項目 (emerging sport) 。同時,美國教育部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也尚未將啦啦隊認定是一項「運動」項目。而女子排球卻都符合前述的要件,所以在法源依據的前提下,提告的女排隊員們最終贏得了官司,而女子排球也恢復了校代表隊的地位與補助款,昆大需另籌經費來支持這新興的「女子競技啦啦隊」。(關於本案對於啦啦隊定位的討論可以參閱判決書第31頁)


        然而除了法源依據外,在訴訟論證的過程有一位舉足輕重的證人,他是原告昆大女排隊安排的證人,他的證詞也呼應目前所有法規對「競技啦啦隊」一致的認定。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美國知名啦啦隊集團 Varsity Brand 執行長,ICU (Internation cheer union) 主席、同時也是創立 UCA 的主要人物 Jeff Webb。他的證詞協助了昆大女排隊贏得訴訟,但內容卻值得玩味,甚至還可能會對啦啦隊的未來發展產生劇烈的改變!

現在我們來看看他在法庭上說了些什麼?

                    -----------------------------------------------------------------------------------------------
        To help promote his business, Webb began holding competitions for cheerleaders, the first of which took place in 1980. Soon, those competitions began to be televised, and cheerleading began to be recognized as a form of competition.(判決書頁.31)   
       為了促進其啦啦隊產品的營運與推廣,Webb開始為啦啦隊員舉辦啦啦隊比賽,第一屆的比賽在1980年代展開,很快的,這比賽開始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同時這種型態的比賽方式便開始被認為就是啦啦隊競賽。
                    -----------------------------------------------------------------------------------------------
        Webb testified, however, that he never imagined that his competitions would establish a new sport; rather, he understood his competitions as a publicity vehicle for his startup business.(判決書頁.31)       
       Webb坦承,無論如何,他從未想過他所舉辦的啦啦隊比賽會發展成一項新的運動,但他意識到他所舉辦的比賽是有助於推展他剛起步事業的一個宣傳手段。 
                    -----------------------------------------------------------------------------------------------
        
        As was true with the UCA’s competitive events, Webb did not believe that his NCA competitions would eventually establish a sport that would, some day, be recognized by athletics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NCAA.(判決書頁.32)       
       如同UCA的競賽活動,Webb也並不認為他所舉辦的NCA啦啦隊比賽最終會成為一項被NCAA這類運動組織認可的競賽項目。
                    -----------------------------------------------------------------------------------------------
        Instead, he envisioned NCA competitions as a further promotion of his cheerleading supply business.(20) Indeed, testimony at trial revealed that the NCA’s scoring system was intertwined with the promotion of Varsity Brands. During the “spirit” portion of the competition, cheerleading teams are awarded points for using props, such as pom poms, sold by Varsity Brands; the more props a team uses, the more points that team receives.(判決書頁.32)
       
       比UCA更進一步的是,NCA的比賽更進一步的成為他推廣業務的工具之一,事實上,NCA的評分規則中有部分內容與 Varsity Brands 的產品有密不可分的關連。 在評分項目"Spirit"的部分,隊伍使用道具是有納入計分的,如彩球的使用(Varsity Brand 同時提供彩球的商品);參賽隊伍使用愈多的彩球,其得分也相對的更高。
                   -----------------------------------------------------------------------------------------------
        Webb testified that he was not averse to competitive cheerleading eventually becoming an independent sport. Still, as a sideline cheerleading purist, Webb wants competitive cheer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traditional sideline cheer out of concern that competitive cheer will threaten his competitions – for instance, competitive cheer might annex certain moves and routines from sideline cheer – and lead to confus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forms of cheerleading.(判決書頁.32-33)

        Webb並承認,他並不反對競技啦啦隊最終變成一項獨立的運動。儘管如此,身為一個「場邊助陣啦啦隊型態支持者」,Webb在基於競技啦啦隊可能會威脅到他舉辦比賽的立場下,他希望競技啦啦隊能與傳統的場邊助陣啦啦隊能區分開來,舉例來說,競技啦啦隊或許會沿用場邊助陣啦啦隊的技術動作,以致於造成大眾對這兩種啦啦隊型態的認知混淆。
                   -----------------------------------------------------------------------------------------------
      Although Webb did not think that he was establishing a sport, his involvement in the creation of the USA Federation for Sport and Cheer (“USA Cheer”), a putative governing body for American sideline cheer, shows that he is open to the possibility of sideline cheerleading being recognized as a sport at some point. See Def. Ex. FN (bylaws of USA Cheer).  Webb testified that USA Cheer was designed to give him flexibility to have a hand in sideline cheerleading should it, in the future, become recognized as a sport. Despite his involvement in USA Cheer, his testimony was consistent that he did not believe cheerleading was a competitive sport yet. Furthermore, in his testimony he distinguished competitive cheer, which is more likely to be recognized as a sport, from the traditional sideline cheer he supports through the NCA and UCA competitions and which USA Cheer is intended to regulate.
       即使, Webb 不認為他創立了一項「運動」,但他創立了美國運動啦啦隊聯盟 (USA Cheer),目前眾所皆知的美國傳統場邊助陣啦啦隊的管理單位,某種程度上也顯示出,他開始承認傳統啦啦隊被認可為一項運動的可能性。(參見 USA Cheer的組織章程)。 Webb 在證詞中也指出 USA Cheer 設立的的主要目的是以便將來,當啦啦隊被視為一項運動的時候,作為一個靈活的變通組織。無論 Webb 在 USA Cheer 裡的角色為何,他目前的證詞與他不相信啦啦隊為一項競技運動是相符的。並且,他在證詞中提到,他意圖區隔開的兩種啦啦隊型態,一種是目前被認為更有可能被認為是一項競技運動的「競技啦啦隊」,而另一種則是以往透過 NCA 與 UCA 支持與推展,同時也是 USA Cheer 意圖要掌控的「傳統場邊助陣啦啦隊」。(判決書頁.32, 頁尾註釋.20)
                   -----------------------------------------------------------------------------------------------

Mr. Webb,你是真心想要推廣這項「運動」嗎?



        昆尼皮亞克大學女子技巧與騰翻隊員,2009年訴訟當時,仍稱做競技啦啦隊 (Competitive cheerleading) 現已更名為技巧與騰翻隊 (Acrobatic and Tumbling)。


2011年10月19日 星期三

02:30啦啦隊競賽模式「犯錯」的「情境風險」

        
        之前我們討論到2:30的競賽模式會對選手產生運動傷害發生的「情境風險」。不只是選手,連裁判都深受其害。也就是2:30的競賽模式,會讓裁判置身在一個極易「犯錯」的情境風險中。

        我們一定會想,專業的裁判怎麼可能犯錯?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讓受過「專業訓練」裁判們容易「犯錯」?(而且有很大的犯錯機率)在討論到專業裁判犯錯之前,我們需要先瞭解目前裁判給分的過程是什麼?裁判是如何評斷出一支隊伍的表現優劣?

        目前裁判在評分的過程中,通常將隊伍流程的展現「視為」流動的影像訊息,透過眼睛的蒐集,將一幕幕的影像訊息傳遞至大腦,再經由腦中記憶的規則與評分標準,以及過往的經驗來判斷眼睛蒐集到的訊息,並將觀察到的影像量化出數字得分,最後用手將分數寫在評分表上。這一切,只能在2:30內完成。
        
        上面那一長串文字簡單的說,裁判就是在2:30內,用眼睛「看」隊伍的表現,然後給分。這簡單過程其實背後暗藏著一個制度創造出來,將裁判暴露在一個極易犯錯的情境。
        這裡先暫停一下,把你的「視線」離開文章一分鐘。現在,將你雙手拳心向內握拳併攏,向前平舉,與眼睛視線平行,伸出你雙手的拇指(像比讚的動作)。此時,你可以很清楚的同時看見雙手拇指的指甲。接下來,請稍微把雙手打開約5公分寬,此時,眼睛已經無法專注的看見雙手拇指的指甲,同時你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雙眼的眼球必須來回搜尋這兩隻指甲的片段影像,此時眼睛並不是直接看到眼前這分開的拇指,而是眼球將來回蒐集左右拇指的片段影像送進大腦內,拼湊出兩隻分開拇指的全貌。

        事實上,我們在用眼睛「看」任何事物的時候,會本能地相信自己「看」到了一切,也相信已經「看」得很詳盡,並且自信地認為,自己能注意到其中發生過的任何變化。但事實上,我們根本無法捕捉事物的具體變化。因為「大腦與視覺範圍限制」的本能,讓我們無法完全清楚且詳盡的「看」到我們眼球蒐集到的影像。



       
        從拇指的測驗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眼睛能夠清晰看到的視線範圍,事實上只有左右2度寬(沒錯,就只有2度)。這並不是一個很寬的範圍,一旦超越這個範圍,我們的眼球必須不斷的在視線範圍內,來回擷取片段的影像,並且靠大腦來拼湊出影像的全貌。對於眼前靜止不動的拇指是如此,那對於在12mx12m競賽場內不預期出現且不停流動的舞伴技巧、金字塔、騰翻、跳躍、舞蹈、口號、空拋...等,一樣是如此。
        
        所以,無論如何,即便再專業裁判在評分的當下,都必須用眼睛「看」,並且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非常多的元素。


        
        事實上,人類的眼睛在來回擷取片段影像的過程中,很難準確且完整的擷取所有訊息。而2:30的競賽制度,不僅給了裁判一個複雜的訊息情境,同時也只給裁判一次「看」的機會(除非裁判可以看完慢動作重播後再打分數),有些時候,在衡量分數的瞬間(觀看流程、評斷難度、組數、分數到下筆後,再重複觀看流程、評斷難度、組數、分數),裁判的視覺專注力是無法一直保持在蒐集流程中的訊息。
        
        並且流程也不是在同一段落實施相同動作。經常在實施跳躍的段落中,其他選手正實施著騰翻,或是金字塔與舞伴特技的段落中,包含有少數的騰翻動作。事實上,裁判的腦袋經常在評分當下,面臨複雜到根本無法清晰的思考的情境,更何況在最初的視覺蒐集上就有先天無法克服的限制,簡單的說,就是「漏看」。




        所以,我們必須承認,「漏看」其實是演化賦予我們的原始本能,因為人類在本能上就無法清楚的蒐集同一時間點下,眼前所有事物的全貌。而我們認為的全貌,其實是片段的影像在大腦內湊合出來的,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然而2:30的競賽制度則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不僅提供了複雜且大量的訊息,也將這人類「漏看」這項原始本能發揮到極致。
        
        即便是再完整、再專業的評判制度、模式或規範的訓練出來的「專業裁判」,終究無法在評分的當下,突破人類有效視覺區域的限制(因為還是得用眼睛看),在2:30秒的有限時間中,很有可能會因視覺區域受限,而錯失或漏看重要的動作,這錯誤很有可能就決定了這支隊伍去年一整年努力的心血。也難怪裁判幾乎年年都是賽後攻擊的標靶。其實這不能責怪裁判們不專業,要怪,也只能怪達爾文!
        
        除非有一天,人類的大腦進化到有效視覺範圍變成180度,讓我們有機會克服這2:30賽制創造出來的「犯錯情境」。但在那之前,我們只能深深的一鞠躬,對裁判們說:



裁判,真的辛苦了!

圖片來源:http://www.nipic.com/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02:30啦啦隊競賽模式「傷害」的「情境風險」

圖片來源:http://www.ukathletics.com/        

        啦啦隊,是一項充滿活力的「活動」,它包含了許多運動的元素在內,但一般人常認為啦啦隊是一種表演的形式,而近年來,啦啦隊也逐漸朝向運動競賽的模式來發展。

         目前最常見的啦啦隊競賽模式就如同許多表演性質的運動項目,如韻律體操、運動舞蹈或水上芭蕾...等,參賽隊伍配合音樂實施長度在2:15~2:30間的一段流程編排,內容包含技巧 (stunt) 、騰翻 (tumbleing) 、跳躍 (jump) 、舞蹈 (dance) 、空拋 (Basket toss) 、舞蹈 (dance) 、口號 (cheer and sideline) …等的多項運動技術的組合,並以技術動作實施的優劣狀況,以評價其運動能力、成績表現與名次。
         
        這競賽模式自1980年代首度露面以來,便一直沿用到今日,成為目前廣泛被認知的啦啦隊競賽模式。但從其他的角度來看,這樣實行已久的競賽模式中,其實在迫使著選手暴露在一個高度運動傷害的「風險情境」。


        不可否認,參與各項運動或競賽,在本質上都有一定的傷害風險。任何啦啦隊教練或選手都深知,操作任何啦啦隊的技巧動作,在本質上就具有不可避免的運動傷害發生風險,甚至較其他項目要來的高。無論是急性創傷,或是持續性累積的慢性傷害。這是啦啦隊員無可避免的「本質風險」,與其他任何運動都相同。

圖片來源http://www.nytimes.com/ 

        但目前的啦啦隊2:30的賽制卻創造出一個制度性的「情境風險」,更加提高了「本質風險」發生的機率。


        在目前熟知的2:30比賽流程中,選手為了實施不同的技術動作,需要同時不斷的收縮身體各部位肌肉,一旦問題牽涉到肌肉的收縮,這就是生理學的討論範圍了。所以從運動生理學的觀點來看,肌肉收縮必然需要能量(也就是ATP),就如同汽車行駛需要用到汽油一般,這是生理學不變的定律。在2:30的比賽流程所運用到能量的幾乎是無氧氣參與能量合成的ATP-PC系統與乳酸系統。ATP-PC系統是直接使用儲存在肌肉內的ATP,這也是肌肉收縮最直接也最快速的能量來源,但存量非常少,在流程開始約10~30秒內,肌肉內儲存的ATP即迅速耗盡,而透過PC(PC也就是肌酸)重新合成的ATP也會在這短時間內耗盡。其後續承接生產ATP的醣酵解系統也會在2:30秒內將肌肉內的醣原消耗殆盡。並且在醣原消耗的同時,會伴隨大量的乳酸產生與堆積,肌肉因此而疲勞,使得運動員無法繼續保持原有的運動強度,在安全的考量下,運動員必須降低運動強度或停止運動。汽車不可能在汽油耗盡後繼續行駛,更何況是人!
(有關運動能量系統的詳細說明請點選此延伸閱讀)


        然而2:30的競賽模式的後半段,也就是大約在1:15之後,選手仍必須在相對體能較低的狀態下實施具有「本質風險」的技術動作。並且在競賽教育中「追求運動成就」與「榮譽」的理想前提下,流程與技術動作的編排也是不被允許降低難度的(也就是降低肌肉收縮的強度與頻率),有時候甚至是要更加的超越,這競賽理想與生理現實的差距,就是所謂因競賽模式而創造出來的傷害「情境風險」。事實上,這是可以避免的。

        所以從生理學的觀點來看,2:30的競賽模式的後半段,選手的肌肉會因能量供給短缺,並且沒有任何生理機制可以維持在恆定運動強度下,短時間內回填身體所需能量,並同時堆積大量乳酸無法排除,使肌肉產生疲勞狀態,因而無法在流程所需要的強度下持續收縮。所以生理學的定律告訴我們,在這樣的情境下,選手是不適合持續相同強度的運動(或肌肉收縮),更何況是具有高度「本質風險」的拋投、旋轉與堆疊的技術動作。


      
        然而許多教練會卻會以追求更極致、更精彩的表現與最好成績的前提下,讓選手暴露在生理條件不允許的危險情境中,繼續操作本質上具有高度運動傷害風險的技術動作。而選手也繼續的暴露在被那「突破極限」、「信賴」、「責任」、「榮譽」、「紀律」…等等的一些形而上名詞包裝的傷害「情境風險」中,繼續燃燒著無知的理想與熱情。這或許是個刺激且浪漫的旅程,但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旅程中伴隨而來那不可逆的傷害。


        除非有人能夠突破生理學的定律,否則2:30的賽制就會是個充滿衝突的矛盾!





延伸閱讀:
運動與能量:人體能量供給系統概說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啦啦隊是一項「運動」嗎?-阿拉巴馬大學事件

圖片來源:http://www.rolltide.com/

        阿拉巴馬大學 ( University of Alabama) 啦啦隊在2011年UCA (Universal Cheerleading Association, UCA) 大學啦啦隊錦標賽超越常勝軍肯塔基大學 (University of Kentucky) 奪得了冠軍。在歡慶這個隊史上第一座啦啦隊冠軍榮耀之際,隊員們的心情似乎並沒有比落居第二的肯塔基大學好到哪兒去。阿拉巴馬大學的運動獎勵政策似乎在這新科冠軍隊的熱頭上澆了一盆大冷水。阿拉巴馬大學體育媒體公關部副主任 (associate athletic director for media relations) 道格‧沃克 (Doug Walker) 在一篇聲名中表示: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congratulates our cheerleader squad on winning the UCA cheerleading competition,” Walker said in a release. “The Athletics Department typically awards rings to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 teams. The rules,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governing the roles and activities of cheerleaders have been consistent for the past several years, and were in place before the squad participated in the UCA event.”
沃克在一份聲名中提到:阿拉巴馬大學恭喜我們的啦啦隊在UCA啦啦隊錦標賽中獲得的優異成績。一般而言,體育室只針對大學校際競賽運動團隊給予冠軍戒指的獎勵,從過去到現在,這規定、政策與準則在啦啦隊的角色認定與活動管理均一致未改變,目前針對啦啦隊參與UCA各項活動的認定是合理的。

        阿拉巴馬大學拒絕發給這個冠軍隊伍象徵最高榮譽的冠軍戒指,甚至連隊員自己花錢訂做戒指也不得使用代表阿拉巴馬大學的商標字母 "A"(下圖)。


        阿拉巴馬大學會有這樣的決策並非全無道理,其關鍵因素是在目前「啦啦隊」並非NCAA (註1)SEC (註2) 所認可的校際體育競賽活動,並且阿拉巴馬大學並未將啦啦隊視為校內運動代表隊之一,而是如鼓號樂隊般的「運動代表隊輔助團隊 (group supporting athletic teams)」。用我們這邊的話來說,也就是視同如「社團」一般的角色。在這事件中,阿拉巴馬大學明確的認定啦啦隊不是一項團隊運動,即便啦啦隊包含非常高強度且高技術性的身體活動。

        這事件凸顯出一些很有趣,也是啦啦隊發源地美國目前爭論不休的問題-啦啦隊的「角色」與「法定地位」。啦啦隊是什麼?它到底是運動?或只是依附在體育競賽活動中的一個配角?這問題的論戰在美國已經持續了不少時間,隨著「啦啦隊」日漸朝向競技運動化的發展,愈來愈多的事件發生與隨之而來的聯想,似乎能幫助我們釐清這部分的疑問。

註1
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 NCAA,全國大學體育協會,主導與管理美國大學院校校際運動發展的非政府組織。類似我們的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大專體總)的角色。
註2
SEC:Southeast Conference, SEC,東南聯盟,美國大學運動各分區聯盟之一。

相關新聞閱讀:
Tuscaloosa News.com: University says ring policy was clear to cheerleaders
(校方向啦啦隊員表達明確的冠軍戒指管理規範)
http://www.tuscaloosanews.com/article/20110201/NEWS/110209997?p=1&tc=pg
Tuscaloosa News.com: Cheerleaders at odds with UA over rings
(啦啦隊與阿拉巴馬大學校方的冠軍戒歧見)
http://www.tuscaloosanews.com/article/20110129/NEWS/110129605/1007?p=1&tc=pg
The Crimson White: Cheer squad denied rings for titles
(校方拒絕啦啦隊戴上屬於他們的榮耀)
Fox10tv.com: No rings for Alabama cheerleaders
(阿拉巴馬大學啦啦隊員無法得到屬於他們的冠軍戒指)
http://www.fox10tv.com/dpp/news/alabama/No-Rings-for-Alabama-Cheerlead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Cheerleading Is Not A Sport
(在阿拉巴馬大學裡,啦啦隊不被認定是一項運動)